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
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 2009-09-15    作者:王巧荣    来源:国史网 2009-09-06
  字体:(     ) 关闭窗口

  [①]康绍邦:《国际战略新论》,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版。

  [②]门洪华:《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框架:国家实力、战略观念、与国际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版。

  [③]唐世平:《塑造中国的理想安全环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④]叶自成:《中国大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⑤]阎学通、孙学峰:《中国崛起及其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⑥]李而炳主编:《21世纪前期中国对外战略选择》,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

  [⑦]解超等:《国际组织与中国外交战略》,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⑧]陈洁华:《21世纪中国外交战略》,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

  [⑨]席来旺:《21世纪中国战略大策划(外交谋略)》,红旗出版社1996年版。

  [⑩]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王逸舟:《全球政治与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12]杨福昌主编:《当代中国与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13]刘山,薛君度主编:《中国外交新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14]牛军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中国外交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

  [15]徐敦信主编:《世界大势与和谐世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

  [16]门洪华主编:《中国:大国崛起》,浙江出版社2004年版。

  [17]时殷弘:《国际政治与国家方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徐敦信主编:《世界大势与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19]杨勉主编:《国际政治中的中国外交》,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杨福昌主编:《跨世纪的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21]参见唐世平:《中国的地区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6期;楚树龙:《全面建设小康时期的中国外交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6期。

  [22]时殷弘、宋德星:《21世纪前期中国国际态度、外交哲学和根本战略思考》,《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1期。

  [23]郑永年:《世界体系、中美关系和中国的战略考量》,《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5期。

  [24]王逸舟:《多极化不等于反美》,《环球时报》1999年8月6日。

  [25]何方:《世界早已进入和平与发展时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4期。

  [26]孟祥青、段霞:《关于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不变中的变化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1期。

  [27]张睿壮:《重估中国外交所处之国际环境—和平与发展并非当代时代世界主题》,《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1期。

  [28]张文木:《21世纪:战争与和平》,《中国税务》1999年第10期。

  [29]张岳:《如何认识时代特征和世界主题》,《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2期。

  [30]何方:《世界早已进入和平与发展时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4期。

  [31]宋以敏:《时代主题与中国的和平与发展》,《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第3期。

  [32]王金存:《世界进入“和平与发展时代了”吗?》,《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7期。

  [33]参见庞中英:《“冷战后”的终结和中国的回应》,《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9期;张睿壮:《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外交哲学——评“世界新秩序与新兴大国的历史抉择”》,《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1期。

  [34]参见亚太格局与中国的战略课题组:《当代世界格局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叶自成:《中国实行大国战略势在必行》,《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期。

  [35]王逸舟:《多极化不等于反美》,《环球时报》1999年8月22日。

  [36]俞邃:《世界多极化问题》,《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3期。

  [37]叶自成:《对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历史与理论反思》,《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1期。

  [38]李义虎:《科索沃战争所带来的国际政治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7期。

  [39]时殷弘、宋德星:《21世纪前期中国国际态度、外交哲学和根本战略思考》,《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1期。

  [40]林晓光:《从历史走向未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前瞻与反思》,《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6期。

  [41]喻希来,吴紫辰:《世界新秩序与新兴大国的历史抉择》,《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2期。

  [42]门洪华:《中国崛起与战略应对》,《国际观察》2004年第3期。

  [43]叶自成:《关于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再读中国的大国心态》,《太平洋学报》2002年第1期。

  [44]叶自成:《关于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再读中国的大国心态》,《太平洋学报》2002年第1期。

  [45]林利民:《韬光养晦永久的生命力》,《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11月7日。

  [46]曲星:《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47]吴绍禹:《全面理解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方针》,《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第11期。

  [48]崔志鹰:《 论“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49]叶自成 :《关于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再读中国的大国心态》,《 太平洋学报》2002年第1期。

  [50]阎学通:《对“和平崛起“的理解》,《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4期。

  [51]张敏谦:《和平崛起的目的在于和平》,《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4期。

  [52]罗援:《和平崛起的目标和手段》,《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4期。

  [53]刘建飞:《和平崛起是中国的战略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2期。

  [54]金灿荣:《中国能否走出和平崛起的新道路》,《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4期。

  [55]刘劲松:《关于“和平崛起“概念的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期。

  [56]张亮:《论“和平崛起”》,《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5期。

  [57]张亮:《论和平崛起》,《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5期。

  [58]张宏喜:《“崛起论”不符合中国国情》,《世界知识》2005年第16期。

  [59]詹岳亮:《“和平发展”的提法好于“和平崛起”》,《学习月刊》2005年第5期。

  [60]王涛:《“和平发展”好于“和平崛起”吗?》,《学习月刊》2005年第5期。

  [61]刘建飞:《和平崛起是中国的战略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2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