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在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引领下,中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21世纪以来,中国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中国强大起来之后向何处去?引发了种种的议论。有人说中国崛起是威胁,也有人说中国崛起后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在人类历史上,后起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严重失衡,甚至引发世界大战。德国和日本就是例证。前苏联在这方面也有深刻的历史教训。
在如此的背景下,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需要公开、坦诚地向国际社会阐明自己的战略取向。为此,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深思熟虑,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郑重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17]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新就新在它将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超越后起大国传统的崛起之路,不是通过军事扩张、掠夺资源、争霸或称霸,而是通过和平的方式,渐进的方式,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内需,挖掘潜力,改革创新,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有中国特色的富民强国之路,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开放中与国际社会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争取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总目标。
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世界的共同繁荣息息相关。目前世界人民面临着共同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共同的各种挑战。从机遇看,当今的世界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潮流,人类社会出现了光明的前景,国际大环境有利于世界人民分享发展机遇,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世界局势从总体上看趋向缓和,世界上维护和平的力量持续增长,制约战争的因素不仅仍然存在,而且还将继续增长。同时,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世界科技进步的突飞猛进,使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互有所求不断加深,使包括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利益紧密相连,共同利益日益增多,从而使各方通过双赢、多赢方式实现共同发展成为可能。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另一方面,许多全球性问题,诸如生态环境恶化、能源短缺、流行性疾病传播、核扩散、国际恐怖主义等问题也对人类构成新的挑战,需要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共同面对。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18]
近年来,中国在继续奉行开放战略之时,特别强调“互利共赢”四个字。这是因为,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中国对外开放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开始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对中国高速发展会不会损害别人的利益,妨碍别人的发展也深表关切。
对此,中共十七大报告郑重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其中“互利共赢”四个字反映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理念和新思维。这就是不仅顾及本国的利益,同时兼顾别人的利益,在开放中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胡锦涛指出:“我们将继续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我们将继续按照通行的国际经贸规则,扩大市场准入,依法保护合作者权益。我们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我们支持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通过磋商协作妥善处理经贸摩擦。中国决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19]这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保证。
在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引领下,一个更加开放和高速发展的中国会使世界局势更加稳定,使世界和平更有保障。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将继续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多的机遇,更大的合作空间,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有利于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中国的和平发展将为国际社会提供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这对国际社会将具有巨大的启迪意义。
[1]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6-27页。
[2]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第40页。
[3]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第44页。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166-167页。
[5]谷牧的回忆。参见《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91页。
[6]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著:《中国改革开放20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页。
[7]参见程中原、王玉祥、李正华著:《1976-1981年的中国》,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86-187页。
[8]邓小平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新闻代表团的谈话,1978年10月10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32页。
[9]于光远:《我亲历的那次历史转折》,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69-70页。
[10]《李先念文选》,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31页。
[11]房维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记(1949-198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05-606页。
[12]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17页。
[13]黎青平:《毛泽东邓小平与对外开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
页。
[14]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77页。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1-52页。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9页。
[1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引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1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引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