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
战后国际关系与“一边倒”方针的形成
发布时间: 2009-10-09    作者:丁明    来源:国史网 2009-10-09
  字体:(     ) 关闭窗口

  摘要:

  建国前夕,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项方针,建构起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框架。“一边倒”是其中最核心的方针。本文试图从二战结束前后的国际关系入手,对“一边倒”的形成作一回顾和探讨。当时的国际关系有两条线索,其一,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其二,冷战的开始与两大阵营的形成。后者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雅尔塔体系,它是美国在战后推行实力外交力图独霸全球,而与苏联发生激烈对抗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中间道路难以行的通,中国也不能置身局外。“一边倒”方针就是在这样两条线索互相交织的复杂的国际背景下酝酿形成的。

  进入20世纪,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中国的影响超过了美苏。因此,抗战胜利以后,中共马上就面临如何对待美苏这样一个紧迫的问题。由于美国出钱、出枪帮助蒋介石打内战,中共与美国走上了对抗的道路。与此相关,在对外战略上,中共也打消了在美苏之间保持平衡、做美苏的桥梁、中立美国等想法,采取了反蒋必须反美的政策。

  中共与苏联有着很深的历史的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但是,由于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认识不足,甚至有严重的偏见,因此二战期间只把援助交给国民党,而不给中共。直到抗战胜利以后,中共依靠人民,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胜利,才使斯大林的看法发生了转变。国际形势的变化,包括两大阵营的出现,也使得斯大林不得不重新考虑苏联的远东战略,包括对中共和国民党的态度。斯大林的转变是令人鼓舞的,也使“一边倒”的出现最终成为可能。

  “一边倒”方针的形成并不是孤立的,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二战结束前后的国际关系仅是其中之一。因此,应对其它诸因素作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

  全文:

  至1949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先后取得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胜利,大陆解放指日可待。在此伟大的历史变革前夜,制定和宣布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成为中共中央亟待解决的重大事宜。是年春夏之交,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项方针,建构起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原则框架。

  如果对上述三项方针进行分析,就会看到,“一边倒”无疑是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方针。它的正式表述,是毛泽东1949年6月30日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提出来的:“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注1)

  多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对“一边倒”方针,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评价(注2)。尽管如此,笔者认为,由于“一边倒”研究的范围比较广,像它的确立与实施,就涉及建国前夕的国际形势,中共与苏、美两大国的关系,50年代新中国外交格局的确立,以及建国初期的政治、经济、国防安全等诸多领域,因此仍有深入研究的价值。就其形成而言,至少就应包括三大内容,即:战后的国际关系;新中国的国家利益;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本文想从二战结束前后的国际关系入手,对“一边倒”的形成作一简略的回顾和评论。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