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
周恩来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发布时间: 2009-10-09    作者:王巧荣    来源:国史网 2009-10-09
  字体:(     ) 关闭窗口

  全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仅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率先打破了雅尔塔体系,使国际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然而,在复杂、尖锐的国际环境中,新中国作为一个综合国力较弱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还比较有限,国际地位也相对比较被动。如何在复杂、尖锐的国际环境中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为国内建设创立一个有利的发展环境,是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面临的一个艰巨的任务,也是中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周恩来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核心领导人之一,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创立者、指挥者和实践者,为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

  国际地位是指一国在国际格局中的位置,它是由一定时期内该国所拥有的综合国力决定的。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其在国际社会中产生影响的综合能力。

  一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一定时期内该国在国际上的生存力、发展力及影响力的增强上。主权国家的生存力是指一国赢得他国家承认其合法国际地位,保卫自身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尊严不受侵犯的能力。国家的发展能力是指一国促进经济繁荣、科技进步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国家的影响力是指一国影响其他国际关系行为体采取符合自己愿望的行为的能力。

  中国是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它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化,长期跻身世界先进民族前列。从公元元年到18世纪,中国一直是经济最为强盛的国家之一,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未低于20%,1820年更是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达到了32.9%。[1]然而,两千年多年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凭借船坚炮利,多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逼迫中国签订一系列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由一个泱泱东方大国逐步演变成一个四分五裂,战乱频仍,人民饱受奴役和欺凌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横行霸道和封建统治者的丧权辱国,面对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人民的饥寒交迫,许多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苦苦求索救国之道,经过一百多年的艰苦探索,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新中国。

  新中国的建立将极大地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首先,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中国近现代100多年来外国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一个完全独立的、占世界1/4人口的新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对国际力量结构对比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次,新中国的成立,冲破了的雅尔塔体系,推动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将为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注入新的因素。

  然而,要真正赢得国际上的尊重,取得与其身份相称的国际地位,新中国还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

  二

  虽然从人口总量、国土面积、自然资源方面来说,中国无可争议是一个大国,然而,新中国是在旧中国的废墟上建立的起来的,综合国力“一穷二白”,还面临着复杂、尖锐的国际环境,要取得相应的国际地位的还是面临着不小挑战的。

  从国内环境来看,建国之初,新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工业能力、军事能力、科技实力都是“一穷二白”。1949年,中国的国民收入为358亿元,人均仅为66元。[2]中国工农业产量同历史上的最高年产量相比,都有大幅度地下降。农业总产量仅达抗日战争以前的平均水平的75%。[3]工业生产情况更坏,如以历史上的最高年产量为100,则1949年几种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如下:生铁降至10.9%,钢锭降至15.8%,钢材降至7.8%,煤降至44.5%,电力降至72.3%,棉纱降至72.4%,棉布降至72.6%,面粉降至77.9%,糖降至29.6%。[4]新中国的教育、科技事业也是在一个极不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49年各级学校在校学生共2577.6万人,其中高等学校11.7万人,中等学校126.8万人,小学2439.1万人。全国平均每万人中有大学生2.2人。全国文盲占人口总数的80%。[5]科技水平极端落后,科研机构几乎没有,专业科研人员十分稀少。据统计,解放初期全国的科研机构(包括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在内),总共才40个左右,研究人员只有650多人。学科和门类的空白点很多[6]。

  与此同时,新中国还面临着尖锐、复杂的国际环境。随着法西斯势力的崩溃,战时美苏同盟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基础。美苏在战后世界安排和欧洲等一系列国际问题上的利益和矛盾冲突日益尖锐化和表面化。20世纪40年代末,两国终于由盟友变成了对手。1947年3月,美国抛出 “杜鲁门主义”,国际社会从此开始呈现出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 “冷战”对峙的格局。

  在两极对峙的国际格局下,新中国面临的安全环境比较严峻。首先,新中国受到来自美国的直接威胁。美国继续支持在台湾的蒋介石集团,对新中国采取不承认政策,并劝说其西方盟友在承认新中国方面与美国保持一致的政策。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不仅政治上不承认新中国,而且对新中国采取经济上封锁和军事上包围的政策,并阻挠恢复新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合法地位。同时,美国还派遣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公开以武力阻止中国实现祖国统一,并进行一系列试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阴谋活动,因而对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其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所谓的“遏制共产主义扩张”,从中国的东北方向到东南方向建立了一条弧形包围圈。中国的近邻韩国、日本、菲律宾、泰国等国家被纳入到美国的反共战略中,使得这些国家的政府部采取了敌视新中国的态度。

  在如此的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冲破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封锁,巩固新生的政权,维护新中国的独立和安全,为新中国赢得国际上应有的地位,并为国内经济恢复和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成为新中国外交的重要目标。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