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
江泽民与中国外交新格局
发布时间: 2009-10-09    作者:赵俊杰,王平贞,霍燕平    来源:中华儿女2002-01 2009-10-09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国是对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大国,是一支坚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战略力量。

  1990年,江泽民在回答香港《紫荆》杂志记者提问时强调,中国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他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把对外开放称之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9世纪,拿破仑曾经劝说西方不要把长期昏睡的中国摇醒,因为“中国醒来后就会震撼全世界”。

  不错,中国这个东方巨人,从19世纪鸦片战争之后,就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20世纪中叶,中国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震撼了全世界。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又以实行改革开放的路线震撼了世界,这是一次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开放,并且是主动开放,它让世人为之瞩目。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实施全方位的外交战略,旨在让世界更客观地了解中国的巨大变化,发挥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展示出新一代中国领导人的外交艺术和个人魅力。

  在当今国际政治舞台上,首脑外交举足轻重。江泽民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在日理万机的同时,每年都要出访,不远万里到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访问,广泛宣传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998年10月,江泽民出访英国、法国、葡萄牙、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沙特阿拉伯六国,历时17天。

  1999年3月,江泽民访问了意大利、瑞士和奥地利三国。

  同年9月,他访问了泰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三国。

  2000年4月,江泽民对以色列、巴勒斯坦、土耳其、希腊及南非进行为期16 天的国事访问。2001年7月,江泽民访问了俄罗斯、白俄罗斯、摩尔多瓦、 乌克兰和马耳他五国。

  近年来,江泽民还访问了美国、日本和朝鲜等许多国家。

  江泽民是第一个访问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中国国家元首。

  他是1963年以来第一个访问柬埔寨的中国国家元首。

  他对土耳其的国事访问是16年来中国国家元首的首次访问。

  ……

  通过一系列出访,江泽民倡导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积极推动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在一个个重大外交行动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90年代,中国与越南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与新加坡和韩国建交,恢复与印尼的外交关系,进而同南非、巴哈马、圣卢西亚、尼日尔、中非等国建交或复交。中国同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增进了传统友谊,扩大了合作范围,“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在中国政府的倡导下,“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成功召开。来自非洲的4位国家元首、非统组织秘书长和45 个非洲国家的部长级代表出席了会议。江泽民在会上提出的加强中非合作、共同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倡议,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赞同。会议通过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宣言》及《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为中非构建新型的南南合作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0年9月7日,江泽民在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之际,建议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举行首脑会晤,这一提议得到美国、英国、法国和俄罗斯的响应。这是联合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会晤,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江泽民在会晤中还提出了“五常”在新形势下应该遵循的原则,即: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扩大共识、求同存异;加强沟通、密切协调;顾全大局、促进合作。这一观点受到与会领导人的积极评价。

  大国外交也是当今国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要发展,就须正确处理与当今世界大国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的发展目标才能顺利实现,才能在国际社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1996年,中国同俄罗斯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了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的一种“积极模式”,它带动了新的中美俄三角战略关系和大国关系的良性互动。

  中国与美国及其他西方大国也相继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各种伙伴关系。1997年中国与美国就争取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达成共识。中国同欧盟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同法国建立“长期的全面伙伴关系”,同英国发展“全面的中英伙伴关系”,同德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全面合作关系”。此外,还同东盟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同日本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2001年10月,江泽民在上海与美国总统布什举行了首次会晤,双方就中美关系和反对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等重大问题达成共识。布什总统表示,美国政府高度重视与中国的关系,美国致力于同中国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

  中国同国际主要战略力量之间建立的各种形式的战略伙伴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正常的国家关系,主要特征是平等互利,相互尊重,友好合作,互不对抗。

  在调整与发展同大国的关系时,中国始终坚持维护国家主权,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

  中国在地区事务中,积极发挥大国的作用。1997年亚洲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为支持受到危机严重冲击的国家,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了总额达45亿美元的援助,实施了一项“超出发展中国家力所能及的援助”。这项举措被法国一媒体赞誉为“中国起到了锚的作用”。

  在东亚地区一些国家货币以多米诺骨牌效应连番贬值的情势下,中国政府毅然承担了风险,坚定承诺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受到了许多国家的赞扬。美国财政部长称中国是亚洲金融危机中的“稳定岛”。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