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对美外交的策略
发布时间: 2009-10-09    作者:卿定文    来源:广西社会科学2002-02 2009-10-09
  字体:(     ) 关闭窗口

  (四)毛泽东开展对美外交的立场。首先,毛泽东有敢于同美国斗争的勇气和信心。“斗争是为了团结”,毛泽东一开始对美国尽管抱有较高期望,但对美国表现出来的明显偏袒蒋介石的行径,早就有了针锋相对斗争的思想准备。抗战胜利之际,他就呼吁美英政府,不要使他们“自己的外交政策违反中国人民的意志”,“如果援助中国反动分子而反对中国人民的民主事业,那就将犯下绝大的错误”[17]。在中共七大会议上,他对美国政府的扶蒋反共政策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一切中外反动派的阻止中国人民胜利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其次,坚持民族利益至上的根本原则。由于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实施,美国视自己为救世主,欲控制中国,或承认中国而附带政治条件,危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这是毛泽东所不能接受的。1949年他在新政协筹备会上说:“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或援助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18]可见,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始终没有拒绝美国。但是由于封建专制主义的压迫,加上百年来帝国主义列强的蚕食吞并,官僚资本主义的经济剥削和金融垄断已让中华民族失去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民族尊严、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毛泽东认识到“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但是从来敌视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决不会很快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我们,只要他们一天不改变敌视的态度,我们就一天不给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以合法的地位”[19]。最后,根据国际局势的变化以维护国家安全为根本目标调整对美外交。如前文所述,美国始终对中共采取了敌视态度。解放战争胜利时,美国依然对中国骄横无理,不承认新中国,这使毛泽东视美国为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并担心美国对中国进行武装干涉,支持国民党反攻大陆。因此,毛泽东不得不寻找一个在军事上和经济上能对中国有所支持的盟友,而“我们在国际上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20]。唯有倒向苏联,才能保障人民革命胜利的成果和反对敌人复辟阴谋的斗争处于不败之地,迅速地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但是毛泽东也强调我们对苏联不能有依赖之心,在同苏联交往中,不能放弃自己的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

  总之,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谋求对美外交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立足点是站稳民族立场,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其目的是维护民族利益和谋求良好的国际环境,并根据国内外局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对美外交策略,以维护国家安全和完成统一。

  [参考文献]

  [1][4][18][19][20]毛泽东选集:4卷[M].人民出版社,1991:1505;1501;1466;1435;1475。

  [2][3][9][10][13][14][16][17]毛泽东外交文选[M].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34;38;48;50;59;19;83;44。

  [5]王庭科.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的历史发展[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220。

  [6]毛泽东与谢伟思的谈话[J].党史通讯,1983,(20-21)。

  [7]迈克尔•沙勒.美国十字军在中国[M].商务印书馆,1982:204。

  [8]王玮.美国对亚太政策的演变[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241。

  [1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1947)[Z].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

  [12]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人民出版社,1986,(4)。

  [15]陶文钊.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的决策[J].世界历史,1998,(11)。

  [责任编辑:杨丽娜]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