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
自信的中国将探寻外交新定位
发布时间: 2010-04-13    作者:矢板明夫    来源:新华网 2010-04-13
  字体:(     ) 关闭窗口
   日本《产经新闻》3月8日文章 题:中国炫耀自己发展中国家领袖地位 

  “我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为世界和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7日上午,中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在人民大会堂面对国内外数百名记者就今后中国外交的展望这样表示。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特征一直是与大国协调并追求实际利益,但最近这一特征出现了变化的迹象。中国开始不断要求在国际社会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力。

  杨洁篪外长在昨天记者会上,列举出为了在2010年实现经济复苏,国际社会最关注的四个问题:如期完成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目标;推动解决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继续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反对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  

  这些主张不仅是要保护中国自身的利益,还要一并保护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因此给国际社会的印象是中国正在以发展中国家领袖自居。

  邓小平曾针对中国的外交方针留下过“韬光养晦”这句至理名言。这句话的意思是谦虚谨慎,隐藏实力,要求中国领导人在国力强大之前尽量避免与外国发生对立,学会忍耐。一位前外交官概括说:“简单概括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方针,那就是为了优先发展本国经济,几乎无条件服从欧美制定的国际社会规则。”  

  因经济高速增长自信心增强的中国最近开始参与制定国际社会规则,中国领导人在20国集团峰会等一系列会议上积极阐述自己的主张。北京奥运会后,即使在中国媒体界,认为“韬光养晦时代已经结束”的人也在增加。  

  然而,积极参与制定国际社会规则意味着要承担责任。中国对此颇为警惕,中国的外交官员近来在讲“国际贡献”之前刻意加上“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这样的注释。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