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新中国外交
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基本经验
发布时间: 2014-06-26    作者:刘朋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06-26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党外交在推动中外友好往来,树立党的国际形象,营造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始终遵循独立自主的政党外交原则

  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党交往过程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纠正了与共产国际之间的隶属关系,有效地解决和清除了共产国际决议与苏联经验教条化对中国革命造成的挫折和束缚,在科学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基于当时的国情和世情,尽管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但并没有放弃政党外交的独立自主原则,坚决反对“老子党”和“大党沙文主义”,维护了国家利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党际交往的四项基本原则,强调独立自主是处理新型党际关系的基础,完全平等是关键,在此原则的指导下,恢复和调整同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的关系,尤其是同东南亚各国共产党的关系,从而实现了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和睦相处和友好合作;同时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民族主义政党和西方国家左中右各类政党和政治组织的接触与交流,赢得了国际声望,也创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利国际环境。

  适时调整政党外交政策

  科学判断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地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政党外交政策,是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一贯做法和经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冷战形势的制约,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边倒”和结盟的政党外交策略,主要发展同苏联共产党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之间的关系。中苏两党关系破裂后,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活动也逐渐向各国共产党、第三世界国家民族主义政党以及西方国家的社民党等政党和政治组织扩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学分析和总结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果断地作出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决定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政党外交政策也调整为“真正不结盟”的政党外交战略,提出了建立新型党际关系的四项原则。新世纪以来,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为政党外交政策的发展提供了客观依据,提出和实行了“反对霸权主义”的和平共处政党外交战略思想和“超越意识形态”的全方位政党外交战略思想。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政党外交战略上更加突出和平共处的政党外交战略和全方位基础上的“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的政党外交战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发展,政党外交战略也必须随之与时俱进地调整,这样政党外交才会更有针对性、更有号召力和影响力。

  妥善处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

  意识形态的差异、社会制度的不同,是世界政党政治多样性和历史性的表现。尊重政党政治的多样性、历史性以及政党格局的多样性,扩大党的对外交往对象和范围,同世界各国各类合法政党普遍交往并建立友好关系,是当前政党外交的时代趋势。尤其是近年来,世界政党呈现出意识形态含糊性的发展趋势,政党的政策也表现出较强的弹性特征,并且对社会制度的差异也采取了淡化处理的做法。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开放的心态,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欢迎与世界一切愿意与我交往的政党,不管是左翼政党、中性政党还是右翼政党,只要坚持党际交往的四项原则,都愿意进行接触合作。从20世纪80年代初,本着超越意识形态差异、谋求谅解与合作的精神,中国共产党同欧洲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及其国际组织建立了联系。到80年代中期,为促进同发达国家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又开始了同西欧国家的一些传统中右翼政党的接触与交往。从“不以意识形态划线”,到超越意识形态差异,再到在党际关系四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一切合法政党和政治组织建立开放式的交流关系,党以开放性的心态,求同存异,寻求利益的汇合点,推动世界的和谐、多样化发展。

  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

  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的实质。维护国家利益是一切外交活动的最高原则和最终归宿,政党外交也不例外。处于国际交往中的政党,仍然具有利益表达的功能,但此时所表达和整合的利益已不是一个阶级、一个政党或是一个集团自身的利益,而是代表着所在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在党际交往中,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再到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都十分重视国家和民族利益问题,强调国家利益至上。政党外交对国家利益的维护,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争取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和空间;另一方面就是努力改变国际交往中对本国不利的因素和状况。

  理顺政党外交与政府外交的关系

  政党外交相对于政府外交而言,具有外交对象多样、交往内容广泛、方式方法灵活等特征,也正是因为这些非政府特性为国家间提供了一种非正式外交渠道,不拘泥于严格的外交礼仪,便于解决国家和政府组织涉及的棘手事务和问题。第一,通过政党外交促进国家建交。在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历史中,通过与一些未建交国家政党的交往和联系,为国家外交关系的建立或正常化作了大量的工作。如2007年我国政府同哥斯达黎加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通过与哥斯达黎加民族解放党之间多年的交往和联系,在民族解放党领导人桑切斯当选哥总统后,实现了国家关系的突破。第二,巩固和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在绝大多数国家实行政党政治,政党兴替常导致政权更迭、政策变化的情况下,政党外交为促进国家关系的巩固和发展,保持国家关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作出了贡献。第三,为党和国家战略性决策发挥参谋作用。通过与世界各国政党的交流,把握了世界政党政治发展趋势,以及政党所在国家的实际状况,掌握第一手的信息资料,为维护国家利益和综合安全献计献策,为党和国家的决策发挥参谋助手的作用。

  为党的自身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政党外交是政党政治在国际事务中的延伸,是一个政党由国内走向世界的过程。在政党政治中,政党承担着政治发动机和政治调解器的功能,政党对国家的内政外交基本走向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从政党自身发展的逻辑上看,政党外交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要通过与世界各国政党的交往,总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规律,以及外国各类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方式,努力借鉴一些外国政党在治党、治国、理政方面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提高执政水平。一方面,通过与欧美主流政党的交往,借鉴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教训,探索总结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实现科学执政。欧美主流政党多是老牌的执政党,有着近百年的历史和执政经验,对社会治疗、经济发展、危机管理等方面有着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对执政规律有着良好的驾驭能力,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些对执政时间较短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无疑有着诸多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学习和借鉴国外政党反腐败、党内民主建设、组织建设等自身建设的成功做法。如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反贪机制,古巴共产党的党内民主建设等,都对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政党外交,使党在重要战略机遇期进行科学的战略部署,从容应对社会敏感和重大问题。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研究”(13YJC81002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党史党建部)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