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下旬,美丽的印尼山城万隆将迎来第一次亚非会议60周年的纪念活动,这是2015年国际关系中的大事。此次会议将发表三份文件,分别关于支持巴勒斯坦独立、强化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及重申万隆精神。
1955年4月18—24日,来自亚洲和非洲的29个第三世界国家在印尼万隆市举行国际会议,是有史以来亚非国家首次在没有欧美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的大型国际会议。在美苏两大阵营严重对立的形势下,多数为刚刚独立不久的亚非国家集体地发出自主的声音,在战后国际关系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万隆会议对历史实践的作用,首先是进一步推动了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的斗争,促成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大批新兴国家独立。其次,万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兴民族主义国家开始以独立姿态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标志着世界事务完全由西方列强主宰与支配时代的终结,揭开了国际关系史上的新篇章。万隆会议扩大了中间地带,为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诞生作了铺垫。最后,推动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出现。会议发表的《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提到:任何国家都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自由选择政治、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会议重视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合作,提出了在互利和互相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的建议。可以说,亚非会议第一次提出了南南合作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开辟了道路。
万隆会议更持久的历史意义是万隆精神和相关的原则。会议制定了国际社会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又是五项原则的具体化与充分体现。今年4月10日,中国驻印尼大使谢锋在雅加达举行的纪念亚非会议60周年主题研讨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面临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万隆精神不仅没有过时,而是在岁月磨砺下历久弥新,依然对国际关系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果说60年前和平相处、求同存异是万隆精神的时代主题,那么60年后的今天,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则最能抓住时代潮流和民心所向。亚非国家应该与时俱进,在继承和发扬万隆精神的同时,赋予万隆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以周恩来总理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同与会亚非国家领导人通力合作,共同倡导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为会议的圆满成功作出重要贡献。万隆会议后,我国的对外关系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出现了一个外国同我国建交的高潮,并为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出现的第二次建交高潮奠定了基础。
回顾历史,万隆会议对当前中国外交可以提供如下启示。
第一,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基础。中国重返联合国是由发展中国家“抬进去”的,与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良好关系是中国与西方,以及其他大国交往的战略资产。正因如此,60年来,中国一直是亚非合作的支持者、开拓者与引领者,与亚非国家在双边和区域层面的对话合作不断加强,贸易与投资纽带持续深化,并通过对外援助、人员培训、优惠关税、减免债务等措施有力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减贫、教育与发展。
第二,中国外交需要保持不畏艰难、主动进取的态势。万隆会议是新中国继1954年日内瓦会议之后参加的最重要的大型多边国际会议,对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和推进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意义重大。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决定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率团与会。台湾当局对此非常害怕,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克什米尔公主号空难事件,妄图谋害周总理,阻挠中国与会。但周总理从亚非团结反殖的大局出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以大无畏精神毅然坚持与会,并促成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第三,坚持求同存异、和合与共。万隆会议会议期间,某些原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一些国家制造纷争和矛盾,并对中国发出诋毁性言论,企图分裂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在中国和大多数与会国家的努力下,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宣言等内容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需要指出的是,求同存异不仅是中国在弱势态势下的一种战略选择,即使中国强大了,也应该是我们长期坚持的原则。因为,求同存异符合人性,也是中国和合文化的体现。
总之,万隆会议上的中国外交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遗产,其中的启示值得我们长久回味。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