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与第三世界外交
龙象共舞:中印建交60年
发布时间: 2010-10-27    作者:褚国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10-19
  字体:(     ) 关闭窗口

   狄伯杰(B.R. Deepak),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副教授、《思考印度》(THINK INDIA)季刊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印关系和中国文学。分别于1986年、1991年和1998年在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为《20世纪上半叶之印度与中国》。1991—1993年,狄伯杰在北京大学做了3年访问学者,专门学习了文言文、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1996年他再度来北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中国文化与文明的高级研究。取得博士学位后,狄伯杰在北京师范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和英国Lancaster大学进行了深入学习与研究。
  狄伯杰就中印关系和中国文学发表了15篇较有影响的论文,并撰写了6部专著。这6部专著为:《印中对话》(即将出版)、《印度与中国,1904—2004:一个世纪的和平与冲突》(2005年)、《20世纪上半叶的印中关系》(2001年)、《我与柯棣华》(2006年),以及《中国诗歌:从诗经到西厢记》(即将出版)、《中国文学史概要及其代表作赏析》(2001年,该书成为印度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材)。此外,他还编写了《汉印词典》(2003年)、《联合国语言词典》(2003年,与H.P Ray等人合编)。
  中国和印度这两位邻居经常被放在一起比较,两国历史上都是文明古国,拥有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两国都是“金砖四国”成员,是崛起中的人口大国;两国都视对方为潜在对手;两国交往密切却又时有摩擦,凡此种种。当前,中印关系被一些西方学者视为21世纪地缘政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日前,本报记者就中印关系的现状、存在的分歧以及未来可能的前景等问题采访了中印问题研究专家、《思考印度》季刊主编狄伯杰先生。
  提倡多样化的世界
  记者:西方很早就喜欢将中印两国进行比较,比如,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具潜力的新兴市场,而印度被认为是最具超越中国潜力的新兴国家等。而且,对中印两国未来谁主导亚洲的言论与报道,更是从未间断。这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两国关系向良好方向发展?
  狄伯杰:尽管社会制度截然不同,但印度和中国作为两个人口大国,市场庞大,经济增长率居世界领先,吸引世界各国的瞩目。在这种情况下,对两国进行比较是不可避免的。两国之间在各个领域竞争也是正常的,可以理解。不过,双方要认识到这种竞争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如两国在第三国以超高的价格收购油田,这对双方都没有任何好处,并且会影响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我认为中印两国各自的发展道路不一样,经济模式不一样,资源分配能力不一样, 所以不能完全视各自为竞争对手。两国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空间和余地。至于未来谁主导亚洲的言论,我认为应与国家的大小和强弱没有直接关系。如果世界趋于多样化,亚洲为什么不能多样化呢?并且印度一直主张多样化的世界。
  记者:您认为中印两国的共同利益体现在哪些方面,应如何发展?
  狄伯杰:中印两国市场潜力很大,有超过25亿的消费者。双方必须探讨彼此的互补性并促进经贸、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中方可在电力、钢铁、电信、基础设施技术等方面与印度进行合作。印度应在服务行业方面如信息技术、金融、银行、保险等领域与中国开展合作。与此同时,印度也可以向中国出口部分原材料,如棉花等。当然,这种合作会因为双方在政治上的互不信任遇到种种问题。遇到问题时,彼此的媒体应该起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必须采取克制的态度客观地报道事件,而不要炒作。因此,若双方媒体能够建立更广泛的合作关系,情况可能会好一些。与此同时,民间交流也很重要, 双方应该实行较为宽松的签证政策。总之,双方存在的一些未决的问题,会阻碍双方合作的充分发展。
  印度需要全面报道中国
  记者:请问中国在普通印度百姓眼中的形象如何?印度媒体是如何报道中国的?
  狄伯杰:普通印度老百姓对中国有如下几种看法:
  第一,认为中国人很勤劳、做事认真、遵守时间,与印度人做事想当然的态度截然不同。
  第二,中国与印度一样都是东方文明古国,在历史上曾与印度有过很密切的文化与物质交流。中国高僧法显和玄奘在印度是众所周知的。然而这种源远流长的友好交流因中印两国20世纪60 年代双边关系的恶化而中断。现在有一些印度人认为中国是个不可信任、不可靠的国家,言行不一。尽管如此,大部分印度人希望中印两国能够建立友好关系,妥善解决存在的问题,如能在国际事务上进行合作,当然最好。
  此外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印两国应暂把两国之间悬而未决的问题搁置一边,把进一步促进和改善双方贸易关系放在首位。去过中国的印度商人、知识分子、普通旅游者等都认为两国有很多互补的地方,印度在许多领域如电力、炼钢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可以引进中国的技术,中国可以在服务行业包括信息技术等领域从印度学一些东西。
  最近印度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很多,几乎天天都有,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而且正面的报道越来越多。我认为这与中国的经济奇迹、综合国力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有一定关系。反面的报道主要体现在中国对印度的一些外交政策上。另外,驻北京的印度记者寥寥无几,且多数不懂汉语,所以无法全面地报道中国发生的情况。

    1. 中印关于“谈判解决”印度在藏特权问题的外交交涉
    2. 中印关系60年的历史脉络与现实态势——以《人民日报》为主要一手资料的立论
    3. 中印开启全面合作新时代
    4. 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关于进一步加强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公报
    5. 温家宝在新德里海德拉巴宫与印度总理辛格会谈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联合公报》
    7. “中国”成印度经济峰会关键词
    8. 中印大事记
    9. 中印之间要减少"信任赤字" 让两国携手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