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与第三世界外交
中印边界问题
发布时间: 2011-01-25    作者:国史网编辑    来源:国史网 2011-01-25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中印边界问题的由来:

外交部网站87日报道 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分为东、中、西三段。双方争议地区面积共约125000平方公里,其中东段约90000平方公里,中段约2000平方公里,西段约33000平方公里。

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1914年,英国殖民主义者炮制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中国历届中央政府都不予承认。1947年印度独立后,不仅继承了英国对中国部分领土的侵占,而且进一步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于1953年扩展到“麦线”。1954年,印按其侵占和无理主张单方面在地图上将中印“未定界”改画为“已定界”。1959年,印根据其改画过的地图线正式对中国新疆阿克赛钦地区提出领土要求。19604月,周恩来总理前往新德里与尼赫鲁总理举行会谈,由于印坚持无理立场,双方未达成协议。随后举行的两国官员会晤也无结果。196210月,印在边境向中国发动全面武装进攻,企图用武力攫取领土,中国被迫进行自卫还击。此后,两国边境地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基本保持平静。

19872月,印在非法侵占“麦线”以南的中国领土上建立所谓“阿鲁纳恰尔邦”。中方多次严正声明,绝不承认非法的“麦线”和所谓的“阿邦”,并要求印撤回所有越线设点的军事人员。

198812月,印总理拉?甘地访华,双方表示在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边界问题办法的同时,应积极发展其他方面的关系,努力创造有利于解决边界问题的气氛和条件。双方同意建立关于边界问题的副外长级联合工作小组。

迄今,两国副外长级边界问题联合工作小组已举行了十几轮轮会谈。双方一致认为边界问题不应成为两国发展其他双边领域关系的障碍,而应通过和平谈判加以解决。1993年,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并成立了专家小组,讨论制定协定的实施办法并已取得一些积极进展。199511月,双方撤除了两军在边境东段旺东地区过于接近的哨所,使边境局势更趋稳定。199611月底江泽民主席访印期间,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控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这是中印在建立相互信任方面采取的重要举措。协定的签署和实施有助于进一步维护中印边境实控线地区的和平与安宁,为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创造良好的气氛。

三、中印边界问题的焦点:

20081112日吉林城市晚报发表文章《达旺地区——中印边界问题最大的焦点》。文章称,达旺地区位于“麦克马洪线”东段,是中印边界问题最大的焦点。英国统治印度时期,将中印双方的传统习惯线往北推,划定“麦克马洪线”,中国历届政府从未接受“麦克马洪线”。

印度1947年独立后,翌年便派兵占领“麦克马洪线”东段的色拉,于1951年占领达旺,1953年侵占了东段以南9万平方公里土地。1954年,印度政府将“麦克马洪线”作为国界。1986年,印度将“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升格为“邦”,企图从法律上使占领合法化。

凤凰博报发表文章《中印边界谈判焦点问题》。文章称,中印边界谈判主要解决两个部分的问题:一是引起战略关注的地区,另一个则是具有政治敏感性的地区,即那些有移民的地区。

达旺地区就是属于政治敏感性的地区,也是中印双方争议最大的地区!毫无疑问,也是谈判的焦点。

达旺,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出生地,至今那里的藏传佛教寺院仍被视为圣地。

同时,达旺被中国看成是一个外界进入西藏的门户,印度则认为达旺是进入印度东北部地区的咽喉。因此,关于达旺的谈判异常艰难。难点之一是如何解决达旺地区的700万印度移民?是殖民管治还是驱逐出境,值得考虑。

    1. 中印边界问题学术史述评(1956~2013)
    2. 中央驻藏代表张经武1953年10月21日电报探析
    3. 我国援建坦赞铁路的决策背景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