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但中印双方在一些大的指导原则的具体内涵上分歧仍然严重。问题在哪儿呢?
7月15日中国网发表文章《印度在中印边境陈兵10万 数量已超过解放军》。文章称,印度日前宣布向中印争议地区附近增兵6万,加上原有兵力,印度在中印边境部署的兵力已达10万。
对于增兵边境,印度一直借口中国军力占优势,实际上,根据巴基斯坦《亚洲防务评论》的资料,当前印度在中印边界地区部署的军队,已在数量上超过了中国军队,并且形成了局部优势。因此,在中印新一轮边界谈判即将举行的敏感时刻,印度单方面在边境地区增兵将严重危及两国的政治军事互信,这种做法不但对于解决问题毫无益处,而且大大增加了中印在边界爆发冲突的危险性。
8月7日重庆晚报发表文章《中印今日谈判边界问题印方不良心态是“瓶颈”》。文章称,在过去的60多年中,中印边界问题经历多次谈判悬而不决,追根溯源,主要原因在于印度方面所固守的“承认现状”的解决思路,以及与之相伴的3种不良心态的羁绊。
“殖民遗产天然继承者”
中印两国边界争端缘起于英国殖民者1914年炮制的、被中国历届政府所拒绝承认的《西姆拉条约》及“麦克马洪线”。
1947年独立建国后,印度自诩“大英帝国天然继承人”,要求全盘继承英印殖民帝国在藏特权及侵略遗产,坚持认定中印边界已经划定,声称若要谈判,中国须首先承认“麦线”,并接受印方主张的西段边界线(即按分水岭划分)。
对此,中国政府从一开始态度就十分明确,即中印边界从来未曾划定,《西姆拉条约》及“麦线”是英印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背着中国政府所为,是非法的。
“放弃特权换回报”
独立后的印度全盘接受了大英帝国在藏的所有特权,即便西藏和平解放后也迟迟不肯放弃。尼赫鲁政府甚至怂恿达赖出走境外,寻求“藏独”。
1954年4月29日,经过多轮会谈,中印两国签订了《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印度被迫放弃在藏特权。但尼赫鲁政府想当然地认定,通过该协定,中国政府承认了中印两国边界现状,即完全按“麦线”划分,这是中国对印度“放弃在藏特权”的回报。随后不久,在这种“要求回报”心理的强烈驱使下,尼赫鲁政府理所当然地推行起更加冒进的“前行政策”,并最终引发了中印1962年的边境冲突。
“谁控制谁有理”
在过去几十年中,印度一直在努力“造成既成事实”、迫使中方承认印度对有争议地区的“实际管辖权”。在这种心态作用下,印度不断地在东段边境争议区采取单边行动,即“领有化、行政化、人口化和军事化”。
“领有化”就是不断派人占领争议地区,甚至不惜武力驱赶西藏地方行政官;“行政化”就是加强对争议地区的行政管理与机构设制;“人口化”就是不断往争议区移民;“军事化”就是不断加强印控争议区的边防力量。
8月10日中国网发表文章《双方相约恪守边境安宁 中印边界谈判卡在哪?》。文章称,“中印边界问题久拖不决的根本症结在于印度顽固地坚持‘麦克马洪线’,这是中国绝不会接受的。”赵干城指出,印度于1987年设立“阿鲁纳恰尔邦”,企图在国内造成“木已成舟”的舆论形象,也限制了印度政府的政策选择。如今,只要印度国内一有人提出“阿鲁纳恰尔邦”不合法,一有人主张谈判,便会引来印度媒体和舆论的一片鼓噪和指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