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科建设理论
社会需求是灾荒史学科发展的动力
发布时间: 2010-08-02    作者:李文海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7-22
  字体:(     ) 关闭窗口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灾荒史 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主要表现在:社会和学术界对灾荒史学科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越来越高,关注和支持的程度越来越大。发掘、整理了一大批内容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完成并出版了相当数量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使灾荒史学科的理论框架逐步清晰,学术内容日益充实,资料依据更加充分,在学科建设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学风严谨的专业队伍,与国外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日趋活跃。正因为这些,中国灾荒史研究吸引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使他们对这一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学术兴趣。

学术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学术,任何一个学科,只有存在着巨大的社会需求,并且这种需求越来越深刻地为社会所认识和了解时,才可能得到迅猛的发展和进步。社会需求是推动学术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力量。

人们不会忘记,近年来发生的那些突发性灾害,国内从1998年夏天的全国性洪涝巨灾,到2003年春夏的“非典”流行,再到20085月引起全民族悲痛的汶川大地震;国外从2004年岁末印度洋地震引发的大海啸,到20101月发生的导致21万余人罹难的海地大地震,是如此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它们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自然灾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威胁和障碍。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发展一日千里,社会面貌瞬息万变。这种情况,对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说,对于社会和灾荒的关系来说,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人类“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的能力,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和有效防灾、抗灾、救灾的能力。但另一方面,由于人类不恰当地对待自然界,迅速发展的科技和经济反而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使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日益增高,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也越来越严重。三年前联合国公布的一份材料显示,在最近30年时间里,城市快速扩张,大片的森林遭到破坏,内陆的湖泊干涸,触目惊心地展示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性影响。

正因为这样,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加强防灾减灾,就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灾荒史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凸显出其紧迫性和重要性。

从我国的国内情况来说,进入21世纪以后,全党、全国人民在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吸取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问题达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其中,“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正是灾荒史应该着重关注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加强灾荒史的学科建设,需要特别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问题。这种交叉渗透,既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之间,也包括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顾名思义,灾荒史既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又是灾害学的一个分支。灾荒史研究的对象,既有自然的,又有社会的,特别是要从自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中,揭示问题的本质,发现事物的规律。因此,没有社会科学工作者同自然科学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没有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之间在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交叉与融合,是难以取得创新性的重大学术成果、实现学科的繁荣发展的。

 从社会大环境而言,社会发展对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其中也包括深入、系统地总结、借鉴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历史经验在内,提出了客观的强烈要求,这就必然成为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量,促进灾荒史研究的发展和进步。很好地回答社会对学术的这种呼唤,正是学术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1. 从历史中的灾荒到灾荒中的历史——从社会史角度推进灾荒史研究
    2. 当代环境保护史:中国史研究的迫切课题
    3.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生态文明意识构建的历史进程及启示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