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书影当代中国研究所/供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史的学习、研究和宣传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史,是当代中国史学界对新中国史的习惯简称,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也即中国当代史或当代中国史。它是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的自然延伸,是中国历史的现代部分,是正在进行的并不断发展的中国现代史或中国当代史。
与一般的历史研究相同,国史研究也有两大任务,一是发现和厘清史实,二是说明和解释史实。而重要史实的发现和厘清,特别是对史实的解释和说明,都必须依靠理论。国史理论研究,是国史研究中又深一层分支学科,它的起步更晚,也因此更有创新意义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国史理论研究在思想理论基础、自主知识体系和学科建设、方法论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创新发展,为深化对当代中国历史的认识、总结新中国的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以及指导现实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工具,确保了国史研究的正确方向。
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史观
国史理论研究相较于其他史学研究,具有更强的政治性和现实性,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成果为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的国史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本身是我们党追求、揭示、笃行真理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真理力量,并在笃行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过程中,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这一过程,彰显了我们党的理论自信与创新能力,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和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也为国史理论研究提供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领悟和创新应用,也是国史理论研究最新的思想理论基础和科学理论指导。
构建国史理论研究自主知识体系
国史理论研究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旨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史理论研究框架,为深化对当代中国历史的认识、理解和自信提供理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史的重要论述,深刻反映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待国史重大事件、评价国史重要人物的新高度、新理念,成为构建国史理论研究自主知识体系的最新指导和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史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意义深远,对国史理论研究知识体系的建构具有系统的指导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关于党史、国史的重要论述,全面回顾了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伟大进程,深刻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科学阐明了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要求全党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把握历史规律,丰富历史智慧,增强历史自信,掌握历史主动。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国史理论研究知识体系的建构就能够比较全面和系统,也能充分彰显自主性和科学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史的重要论述,特别强调人民的历史创造者地位。怎样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相对立,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第一次彻底解决了这个重大问题,提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基于此,国史理论研究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要特别关注相关理论与方法,支持国史研究编撰和宣传教育工作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立场,不仅记述和反映党和国家的领袖人物、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的历史活动,以及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同时涵盖普通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伟大实践和首创精神。
从两个维度加强学科建设与发展
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也称为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的历史哲学。前者是一种宏观的、整体的历史研究方法,旨在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思辨,揭示历史的本质、规律和意义,试图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进程,寻找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终极目的;而后者关注的则是历史学家的研究方法、历史知识的性质以及历史解释的逻辑,通过对历史学的分析,探讨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性质和方法。在国史研究领域中,也区分国史理论和国史学理论。加强国史理论研究学科建设,需要从这两个维度同时着手。
一是不断深化和拓展国史理论研究。国史理论是关于国史本身及其如何发展的理论,是国史上社会矛盾关系以及变化发展的带有规律性的思想认识成果,包括国史发展的主题与主线、动力与条件、内涵与本质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即国史本体论。如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是贯穿历史始终的首要内容和中心脉络,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是历史的主要方面和根本属性。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是客观存在于历史之中的,能不能准确把握,关系到能不能正确认识历史,能不能正确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进而正确预测历史的前进趋势。因此,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准确把握国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是加强国史理论研究的首要任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两大历史任务,国史的主题和主线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围绕这个主题和主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理论成果;自觉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治国理政和抵御各种风险考验的能力,不断发展壮大,这就是国史的主流和本质。
二是持续推进国史学理论发展。国史学理论是关于如何认识和研究国史的理论,包括国史史源学、史料学、编纂学、史学史、历史分期、跨学科理论(如经济学理论、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法学理论等),以及一系列以史论结合为特点的研究方法,即国史研究理论,也即国史认识论和方法论。近年来,国史学界着重提出国史通史的研究与编纂问题。有学者提出国史通史研究与编纂的“体用”说,即国为“体”、史为“用”,以国为本、以史为鉴,通过国史通史研究,系统、全面、客观、科学、准确地理解国家的本质、当前的状况并预见可能的未来。在研究方法上,有学者在近代考古学、考据学以及当代史学界曾提倡的“二重证据法”“四重证据法”的基础上,提出“八重研究法”,包括中华民族史总体法,新旧中国对比法,改革开放前后历史时期统一法,“五位一体”统筹法,思想、制度和实践融合法,中央与地方关系互动法,中国与世界比较法,党史国史一体法。这些理论与方法来自于国史研究与编纂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总之,国史理论研究虽然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但在其起步与成长的过程中,同步取得了许多难能可贵的创新成果。通过持续深化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与彼此促进,国史理论研究在新时代会焕发出更加旺盛的鲜活生命力,为国史研究与编纂、教育与宣传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