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海外观察
海外学界对新时代中国叙事的研究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 2024-05-10    作者:李庆云 陈峻杰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2024-05-10
  字体:(     ) 关闭窗口

  [摘要]中共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海外学界对中国叙事的关注度和研究热情明显提高。概括而言,海外学界认为,新时代中国叙事是更加自信、更加积极主动的全新叙事,在叙事主体、方法、受众和基调等方面表现出了鲜明的新时代特色。新时代的中国叙事为建设美好世界不断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彰显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自信和责任担当,塑造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但中国的崛起重塑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新时代中国叙事同时面临着新的机遇和风险挑战。理性分析这些研究观点,对中国在新时代提升叙事能力和效能、加快构建叙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海外中国研究;中国叙事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国家叙事是在叙事学视野下以国家为主体的政治传播,其功能是对内凝聚力量、强化认同、引导认知,对外塑造和展现良好的国家形象、获得国际认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直是中国国家叙事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也凸显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中共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海外学界对中国国家叙事的关注度和研究热情也明显提高。本文从国家叙事的角度分析海外学界对新时代中国叙事研究的相关成果,特别就其主要研究议题及其观点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全面呈现海外学界对新时代中国叙事的认知,把握其发展趋势,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一、准确把握中国叙事的内涵

  “叙事是与人类历史本身共同产生的;任何地方都不存在,也从来不曾存在过没有叙事的民族;所有阶级、所有人类集团,都有自己的叙事作品。”叙事作为话语—权力结构体系的“梁”和“柱”,搭建起人类社会的现实环境与社会关系框架,影响着人类认识世界的视角与过程。叙事学范式认为人类是叙事主体,受历史、政治、文化等因素影响,在这个由人类作为叙事者的本体与叙述的故事所构成的世界中搭建话语—权力框架受“叙事理性”支配。叙事不仅是传递和表达思想的载体,而且是解释和推广思想的“过滤器”。在传播场域中,话语成为非强制性的、无形的权力。国家叙事所产生的话语权力是体现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之一。国家叙事可以通过构建、定义民族身份获取政治认同,进而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实现价值认同。由此可见,国家叙事不仅是党和政府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巩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手段。建构中国叙事不仅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塑造良好国家和民族形象的时代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凝聚力量的重要方式。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因此,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拓展世界眼光,秉持全球视野,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以中国话语、中国叙事表明中国态度、中国立场,宣介中国理念、中国主张,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二、海外学界关于新时代中国叙事研究的热点议题

  中共十八大以来,海外学界对新时代中国叙事进行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四个热点议题。

  (一)新时代中国叙事是否为全新叙事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沉着应对百年变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全力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表现出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也以大国姿态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故事。海外学界就新时代中国叙事是否为一种全新的叙事展开讨论,主要形成两种观点。

  多数学者认为新时代中国叙事是一种全新叙事。美国亚洲协会中美关系中心主任夏伟和韩国延世大学中国研究教授鲁乐汉认为,中华民族从鸦片战争以来的屈辱历史中站起来,在外来侵略寇急祸重的严峻形势下,打败了穷凶极恶的侵略者,捍卫了民族独立和自由,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保卫祖国、抵御外侮的国家叙事。21世纪新型大国关系呼唤中国发展新的叙事,中国在世界大势下必然要转变旧有叙事方式,建立新的叙事方式。荷兰莱顿大学研究员张克雷认为,新时代的中国与中国共产党需要以一种更加自信的话语来面对日益增长的全球压力。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社会与政治科学学院马尔钦·卡兹马尔斯基博士认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采取了更加积极主动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不再保持低调,正在努力建构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叙事。同时,也有少数学者认为新时代的中国叙事并无明显变化。如比利时鲁汶大学教授蓝露洁认为,“中国梦”“命运共同体”等新理念自中共十八大提出以来,在叙事中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

  尽管有少数不同观点,但大多数海外学者认为,新时代中国叙事较之以前已发生显著变化,形成一种不同以往的全新叙事。这种叙事更加自信、更加积极主动,通过“以中国为中心”的视角描绘着世界之中国。这些观点也反映了海外学界对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各方面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和认同。

  (二)新时代中国叙事的时代特征

  海外学界重点对新时代中国叙事的主体、方法、受众和基调等方面的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

  叙事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及全国各族人民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教授弗拉维亚·卢森蒂认为,中国共产党将人民置于叙事的核心位置,并将实现复兴梦想的历史使命交付于人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黎安友和兼职教授张伯树认为,中国共产党将叙事建立在民族情感上,以此为纽带呼吁侨居海外的华人通过参与支持中国外交活动助力中国提高影响力。

  叙事方法强调情感共鸣  海外学者一致肯定了中国叙事方式的新时代特色带来的积极作用。美国哈佛燕京学社社长裴宜理认为,中国共产党将文化治理运用于国家叙事,旨在从民众对中华文明及共产主义革命成果的自豪感中获得力量,通过唤起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广大人民爱国、爱党的热情。蓝露洁认为,中国共产党通过唤起情感共鸣,构建“既多元又统一”的舆论框架来维护国家叙事。她还认为,鉴于现代化、全球化和网络信息传播的高速发展,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历史叙事,强化了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

  叙事受众范围扩大到国外  张克雷认为,新时代中国叙事侧重强调中国对全球和平正义的贡献,突出中华民族的历史地位。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黎良福认为,中国在与新冠肺炎疫情作斗争时,叙事不仅局限于国内受众,而且扩大到国外受众。中国希望被其他国家视为一个有帮助和可靠的合作伙伴。德国弗莱堡大学博士后朱莉娅·古洛尔也认为,中国叙事在提升国家形象的同时,将叙事的受众面扩大到全球,这一点在海湾地区体现较为明显。

  新时代中国叙事更加彰显民族自信  张克雷通过研究中国学校的课程设置、博物馆展陈及外交文献资料发现,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胜利”“民族伟大”的自信和雄心体现了一个更加包容、自信的中国。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院院长克里·布朗认为,在中国叙事中,以前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苦难,现在最引人瞩目的则是新中国终于朝着自由和民族复兴迈进。裴宜理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现在正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并摆脱了百年来遭受帝国主义剥削与压迫的漫长阴影;“中国梦”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想,也是中国重返世界舞台中央的梦想。

  海外学界对这一议题的研究表明,新时代的中国叙事在更多融入国际体系的同时,在叙事主体、叙事方法、叙事受众和叙事基调方面,都表现出了鲜明的新时代特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叙事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进而表现出顺应新时代要求的特征。应该说,海外学界大体上能够在较为客观理解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结论,体现了海外学界对中国逐渐全面且不断加深的理解。

  (三)新时代中国叙事的效应及其国际影响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叙事始终以世界之中国的情怀与善意,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建美好世界。海外学界主要从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创新中国外交话语和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三个方面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叙事产生的效应及其国际影响。

  新时代中国叙事为中国塑造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蓝露洁通过梳理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后得出结论:新时代的中国叙事展现了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形象,面对敏感问题时,中国叙事的语气更加坚定,展现出自信自强的国家形象。张克雷认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全球秩序的主要创始国和利益攸关方,不仅表达了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决心,也提出了改革该体系以获得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的主张。

  新时代中国叙事采取了更加积极主动的外交话语  越南外交学院外交战略研究所所长武黎泰皇和吴迪兰博士认为,中国叙事主动阐述了中国现代化的愿景,明确拒绝扩张,呼吁大国间应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和互利合作。黎安友和张伯树认为,中国共产党一如既往地强调国际体系中各国平等,同时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外交话语变得更加主动、自信。蓝露洁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在相互合作国际关系下新的“双赢”模式,而不是西方冷战思维下那种旧的“零和”模式,体现了中国的世界观、全球观。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名誉研究员傅若诗认为,新时代中国叙事体现了其信心和雄心,中国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发展。

  新时代中国叙事促进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肯尼迪政府学院荣休院长约瑟夫·奈认为,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影响力也在增强。张克雷认为,新的中国叙事向世界说明,中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及其基础价值观的“创造者”,始终站在历史的正确一边。美国天主教大学教授安德鲁·杨认为,中国越来越自信,中美大国之间的竞争让亚洲学者超越空洞的地区主义叙事,更加重视中国在世界发展议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国际交往中不断创新理念与实践。中国叙事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总体趋势,回应人类社会普遍利益与价值诉求,为建设美好世界不断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彰显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自信和责任担当,塑造了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了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特别是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给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范式,极大地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海外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总体上保持了客观的视角。

  (四)新时代中国叙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百年变局下,世界力量对比和国际关系走势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形势更加复杂。海外学界从以下方面具体分析了新时代新形势下中国叙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叙事带来机遇和挑战  美国夏威夷太平洋论坛网络安全和关键技术总监马克·布莱恩·马南坦认为,中国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所采取的方针和实践整体上减轻了疫情的影响,同时也突出了中国模式的优越性,这构成了中国新兴叙事的基础。捷克共和国马萨里克大学副教授伯纳黛特·娜迪亚·贾沃斯基等也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叙事功能,认识并承认叙事之争、承认国家叙事在公共领域的演绎功能,是中美两个世界大国相互理解和进行有意义对话的第一步。黎良福考察了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的叙事与外部受众的关系,认为中国叙事强调东盟国家对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所做努力的肯定,将东南亚作为整体描绘成与中国一起共同对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伙伴,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合作协调发展。但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助理研究员雨果·琼斯则认为,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以来,国际旅行交流机会大幅度减少,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赤字”,这是新时代中国叙事的极大障碍。

  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发展给中国叙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约瑟夫·奈认为,在信息革命和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及世界各国都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叙事提升软实力,以应对共同面对的威胁和挑战。美国詹姆斯麦迪逊大学教授杨溢认为,在互联网治理叙事中,中国要打破西方单一的互联网标准,需要更主动地领导制定符合自身价值观和优先级的网络治理规范,互联网的主权叙事有助于推动中国在互联网治理的国家叙事成为国际共识。马克·布莱恩·马南坦认为,在突发的全球危机中,中国最终能赢得叙事之战并扩大影响。中国未来信息战的根本问题是在国际、国内不同政策导向的叙事中有针对性地传播其话语的方法。

  海外学界对上述议题的观点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叙事描绘世界之中国、中国于世界时面对的新的机遇和风险挑战。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国际地位全面提升,与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中国叙事自然也和整个世界叙事更加紧密联结。百年变局下国际力量对比正在经历深刻调整,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占有一定先机,国际力量对比格局对中国相对有利,这给中国叙事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局部动荡频发,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外部对中国的打压遏制也随时可能升级,中国叙事面对的风险挑战也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

  三、启示与思考

  海外学界对新时代中国叙事研究的主要议题及观点是中国叙事在国际社会产生影响的重要表征,也是中国叙事方式和内容变化的重要体现。理性分析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在百年变局下进一步提升叙事能力,加快构建中国叙事体系,进一步增强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感召力。

  (一)新时代中国叙事必须以“两个结合”为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两个结合”不仅从叙事内容和叙事主体两方面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叙事的发展方向,还强调了新时代中国叙事的目标——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结合”作为新时代中国叙事的起点,蕴含着当代中国文化理念和底蕴深厚的治国理政智慧,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为适应新时代需求不断深化和发展在文化层面上的彰显。“两个结合”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叙事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现实和历史文化相统一的维度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每一步前行都基于对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的深刻探索。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肥沃土壤。回首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着眼于解决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做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因此,新时代中国叙事不光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更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在此基础上积极为全球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努力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只有加快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和叙事体系,才能引导世界正确认识中国,从而形成同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二)新时代中国叙事必须凝聚中国精神、传递中国价值、彰显中国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

  凝聚中国精神,塑造可敬的中国形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这一重要思想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应当推动建设什么样的世界、构建什么样的国际关系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构建中国叙事体系夯实了理论基础。新时代中国叙事必须凝聚中国精神,立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文明内涵,为国际秩序的革新完善不断提供中国思想、中国方略,彰显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责任担当,塑造可敬的中国形象。

  传递中国价值,塑造可爱的中国形象  中华文化符号是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文化产物,能够展现中华文明的价值理念与独特魅力。新时代中国叙事必须有效传递中国价值,从中华文化中提炼出更易于进行跨文化传播的标识概念,打造“国家品牌”标识。同时,也要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时代内涵,在对历史传承、风俗习惯等文化元素与生活状态进行展示时,不仅要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深厚意蕴,还要兼顾国外受众的文化心理与审美需求,让知识摄取、审美体验自然过渡到文化理解、心理认同的层面,塑造可爱的中国形象,让国外受众对中国心生向往。

  彰显中国力量,塑造可信的中国形象  新时代中国叙事,必须聚焦中国发展成就,通过切实的发展成果描绘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彰显中国力量。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了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贫困问题,这是对世界贫困治理和经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脱贫攻坚战中一个个中国人、中国家庭的奋斗故事,生动讲述了中国走过的充满艰辛的扶贫之路,对中国发展成就做出最生动的诠释,传递出中国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追求梦想、谋求幸福的坚定决心,增加叙事的亲和力,触发国外受众的共鸣、理解,筑牢中国可信的大国形象。

  (三)新时代中国叙事必须增强历史自觉,坚定“四个自信”,把握新的战略机遇

  新时代中国叙事要彰显民族自信  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面对沉重苦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忘初心,昂扬向上,以面向未来、实现民族复兴的拼搏精神,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因此得到提升。因此,以更加自信的民族复兴叙事讲述中国故事、把握新的战略机遇,更好地融入世界体系、更好地展示“世界的中国”,则是新时代中国叙事的题中应有之义。

  新时代中国叙事要彰显中国独特的制度和文化优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正是中国独特的制度和文化优势强有力地支撑了中国道路的开拓与前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拓展了人类现代文明的新内涵和新形态。这是中国对世界的独特贡献,夯实了中华民族自信的基石。新时代中国叙事要不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使之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强大的指引作用。

  新时代中国叙事要彰显中国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  新时代中国叙事重点要从开辟人类现代文明新道路、拓展人类现代文明新内涵、实现人类现代文明新追求的高度等方面,向世界传递关切全球发展和全人类命运的重大理念,深刻揭示其蕴含的文明意蕴,体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责任担当。更重要的是,要向世界阐明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相互影响的内在规律,表达中国的世界情怀,阐明中国的发展成就不仅对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改善民生福祉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

  (四)新时代中国叙事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战略耐力,沉着应对风险挑战

  正视外部环境的复杂性  一是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和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国家在思维方式、理解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西方国家局限于自身建立的理论话语,无法准确理解中国道路所蕴含的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傲慢与偏见”导致他们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和崛起均存在误解。二是意识形态冲突依然存在。一些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模式依然充满敌意和对抗,尚未从冷战思维中走出来的西方国家面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与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密切交往感到不适甚至恐慌,并试图将自身发展遭遇的危机转嫁给中国,因此处处遏制中国的发展。三是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发展也给中国叙事带来了严峻挑战。传统叙事方式、内容未能完全与高速发展的信息快车接轨,叙事思维还局限于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叠加,而不是融合。加之中国叙事在西方主导的信息网络中发声渠道较少,因此,唯有掌握互联网的叙事主动权,才能够推动中国声音传播得越来越远。

  正视当前中国叙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方法关”,当前叙事方法仍具有较强的“宣传本位”色彩,强调了叙事主体的表达需求,而缺少和叙事受众的互动,对国际受众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较为有限。二是“话语关”,虽然国外受众对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要让他们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仍有待时日。同时,中国的政治话语尚无法有效准确地传递给世界,媒体话语也尚未得到世界的普遍认可,学术话语也还处在发展阶段。三是“受众关”,应进一步明确受众群体自身特点及其所处环境的风俗文化、信息获取渠道等,注重贴近不同国家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和接受度及其思维方式习惯,才能有的放矢、及时调整叙事方式和内容。

  提升叙事效能、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新时代中国叙事具有深刻的历史性与实践性,不仅继承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百余年叙事的实践探索成果,同时也符合历史新方位的新特点。只有在不断发展的规律中找到叙事发展的实践逻辑,中国叙事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发挥深厚且长久的效用。一是从历史的维度去看待叙事亟需突破的难题,从厚重、优秀的中华文明中找到历史根基,从优秀的中华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二是聚焦新时代中国叙事的主题,遵循实践逻辑,以“两个结合”作为理论支撑,以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价值指引,以构建共同体意识作为实践指向。处于历史新方位的中国正实现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叙事要抓住这一历史使命和历史飞跃,在更深层、更宽广的叙事视阈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叙事范式。三是深化中国叙事的“共同体”意识,强化“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深层建构逻辑,向世界传达更多有利于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和理念,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融入全人类的自由与解放历史进程,为解决世界的“时代之问”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百年变局下,提升叙事效能、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叙事能力不断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不断加强、民族自信不断提升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被国际舆论牵制和影响,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以中国的繁荣稳定发展来继续谱写新时代中国叙事的伟大篇章、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作者简介]李庆云,哲学博士,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陈峻杰,法学硕士,中共成都东部新区工作委员会党群工作部。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性研究”(23ZDA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24年第2期,注释从略,引用请参考原文。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