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论点荟萃
强化价值导向 促进繁荣发展——文化格调问题浅议
发布时间: 2010-08-13    作者:弘文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8-13
  字体:(     ) 关闭窗口

  文化格调是文化在价值观、审美观、情感观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总体倾向与基调。从根本上看,格调体现出的是导向。文化产品、文艺作品等文化载体体现出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雅与俗等格调,在潜移

  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道德追求、审美情趣。特别在大众传媒日趋发达、传播渠道日益多样的时代背景下,格调的导向作用更加突出。

  格调,反映文化的品味、境界,体现文化建设的趋势、走向。近年来,文化产品、文艺作品在数量倍增、质量提高的同时,也存在着格调不高甚至低俗的问题。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流相比,这些问题虽然只是支流,但社会影响广泛、消极作用日显。

  格调问题关乎导向,影响长远,需引起高度重视

  格调体现价值导向。尽管文化的形态、作用非常广泛,在最高层次上文化所体现的是人们共同的理念、思想、规范、秩序。只有格调健康的文化,才能赋予人们正确的思想、远大的理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文化建设在多元多样中立主导、在交流交融中谋共识、在变化变动中一以贯之。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活动中推出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大型文献专题片《辉煌六十年》、电影《建国大业》、电视剧《解放》、“爱国歌曲大家唱”等作品、活动,格调高雅、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凝聚了党心民心,成为激励人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而格调低俗的文化产品、文艺作品所体现出的往往是落后的甚至是错误的价值导向。今年上半年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中,一位女嘉宾“宁愿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在自行车上微笑”的言论在社会上广为传播。这样的节目内容背离中华传统理念、传统美德,冲淡甚至放弃了人们对精神价值的追求。

  格调体现道德导向。积极进步、具有时代精神、民族特点和社会担当的道德导向,是文化的生命线。优秀的文化产品、文艺作品总是形象地体现现实社会的要求与走向,以强大的、进步的道德力量影响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塑造引领作用,“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等论断,都强调“文而化之”、“以文化人”。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优秀文化产品、文艺作品都体现出鲜明的道德导向,一部电影、一篇小说、一支歌曲让人们在看了、听了之后,就知道爱什么、恨什么、崇尚追求什么。而时下的一些电影、电视剧中,这种道德导向淡化了,是非善恶的界限模糊了。一些商业大片除了靠场面的宏大、演员的亮丽吸引观众眼球之外,鲜有道德导向的内容、价值观念的引导。一些电视剧甚至将反常伦理现象作为剧情主要推动力,《我的丑娘》、《我的丑爹》等苦情戏放大苦情的倾向,很容易造成社会道德伦理观念的偏差。

  格调体现审美导向。文化的发展史,是一个不断从野到文、从粗到细、从低到高、从俗到雅、从源到流的历史发展与继承过程。在社会制度先进、群体活力勃发、思想观念活跃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产品、文艺作品应该靠其内在的思想活力与外在的精神张力引导大众的审美趣味。近年来,文化在空前繁荣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出现了一味迎合低级趣味、满足刺激观众感官的媚俗倾向。从芙蓉姐姐、凤姐,再到犀利哥,“娱乐以丑为美”的风气颇有空间、市场,反映了社会转型期一些人浮躁、无聊、猎奇的心态。作为文化产品、文艺作品的生产者和创造者,既要热情支持并大力满足人们正当的、健康向上的文化需求,又要勇于抵制病态的、充溢低级趣味的需求,特别是要克服因过分追求通俗走向低俗、媚俗,防止造成大众审美层次的普遍降低。

    1. 黄苇町:政策措施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2. 陈先达:职业选择与价值导向
    3. 简政放权的价值导向
    4. 网络舆论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5. 引领时代风气 坚持崇德向善
    6. 我们到底要什么?
    7. 公平正义是贯穿改革全程的价值导向
    8. “文化式成长”的价值导向
    9. 自主招生需要什么样的价值导向
    10. 发展大众文化须坚持正确价值导向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