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论点荟萃
史学大众化反思
发布时间: 2010-12-28    作者:张雷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12-23
  字体:(     ) 关闭窗口

  当下,“历史热”已经成为我们不能回避的话题。毫无疑问,这股文化热潮是史学发展与当下社会现实促使的结果,于史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这股文化热潮中诸多错误观点与错误现象也给史学发展及社会进步带来了不容低估的消极影响。因此,从理论层面思考这一问题极为必要。

  掌握史学发展趋势是科学认知这一文化潮流的关键。史学贵在为当下社会所用,而史学最大程度为民众所认知,又是史学发挥社会效用的前提。现实中,史学向高精深与大众化两个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大众化趋势是由史学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史学应有助于民众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探明社会前进的道路,同时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发现社会继续前进的基础与途径。具体而言,史学不惟有利于治国安邦,同时也与普通民众的生活与人生休戚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史学大众化就成为史学发展过程中一个内在的特质。

  传统史学的近代化加速了史学大众化的步伐。近代以降,社会转型与学术革新导致中国传统史学出现新的特点,由此对史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史学与普通民众的关系进一步拉近,大大提升了民众对史学的热情。与此同时,史学研究者又极力改变自己的研究范式以回应这种变化,结果又进一步加速了史学的大众化趋势。

  社会条件的改变为史学大众化奠定了基础。由于史学研究总与其时代主题紧密关联,而这种关联性在社会急剧转型之际体现得尤为显明。近代中国,恰恰处于新旧转型之际,这种时代特征为史学与社会的密切结合提供了平台。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政治文明进程的有序展开,加之史学教育工作水平的提升,为满足民众对史学知识的渴求提供了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条件。基于此,史学大众化成为当下社会的一大文化潮流也就不言而喻了。

  针对史学大众化这一史学发展的时代特征,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史学工作者,应以科学认知态度去引导这股文化潮流,使其走向科学的发展道路,而非凭借自己的学术地位去棒杀这一潮流,更不可放任这一潮流恣意漫流。

  普及与提高应作为史学发展方向贯穿史学工作的始终。史学工作者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以服务于人民大众为宗旨,让民众能够从研究中获益,这正是史学大众化的根本之所在。在史学普及过程中,切不可忽视提高问题。所谓提高,应包括民众提高与研究工作者自身提高两个方面。关于如何提高,我们应坚守史学研究当重“经世之大略”与明“得失之枢机”的治学方向。

  细论史学的普及与提高,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应深刻揭示其内在辩证关系。史学普及的目的在于更大程度地发挥其社会功能,如果一味追求史学普及而忽略了史学社会功能的发挥,这种普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它不仅无助于史学的发展,反而会丧失史学的存在根基。同样,史学的提高也是史学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但这种提高一定要以史学普及为前提。纵观古今但凡有所成就的史家,无不以推动史学大众化以及促使史学提高这两大核心为关注点,根源在于他们自觉地尊重了史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于今人而言,自觉坚守史学普及与史学提高的有益结合,亦至为关键。

  恪守真实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真实性为本的治学原则。史学具有趣味性是普及历史知识的有效手段,这在东西方学界已达成共识。所谓史学之趣,应包括内容之趣、形式之趣、叙述之趣三个层面。然而,对史学趣味性的追求并非毫无顾忌,它应该局限于一定的范围之内,建立在历史真实基础之上。那么,如何去认识与把握史学工作中的真实问题呢?一者,只能要求史学的主观尽可能去反映客观,而不能要求史学完全排斥主观;二者,史家要清醒地认识到史学之求真也是有限度的,总会局限在一定的方面和层次上。但无论结果能否达到客观真实,史学认识朝着客观真实迈进则是每一个史学家的应然选择。

  史家在日常工作中如何才能把握史学之真与趣味之间的关系,这是考验一个史家真功夫的基点。首先,史学求真应为史家必须恪守的铁律,这是史学安身立命之前提,也是史家职业神圣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史学之所以能够被认可的根本原因。举凡出于个人私利、假人之美,藉为私惠或诬人之恶,持报仇、党附君亲甚或由于个人识见之浅薄而导致史学失真的做法,均大大超越了史家道德范畴。当然,史学的求真并非排除对其趣味性的追求。史料干枯、叙述手法单调以及识见浅陋或错误的史学作品,不仅不能起到普及史学知识的作用,反而会降低民众对史学的热情,进而减弱其社会功能的发挥。一旦史学的资鉴功能日渐缺失,那么史学存在的空间也必然日益狭小,直至威胁到史学的生存。

  史学大众化作为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史学工作者有义务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参与其中,这是史学发展所赋予的时代任务。尊奉普及与提高的发展方向与恪守趣味与真实的治学原则,更是引领史学走向健康之路的明智之举。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雷 单位:商丘师范学院)当下,“历史热”已经成为我们不能回避的话题。毫无疑问,这股文化热潮是史学发展与当下社会现实促使的结果,于史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这股文化热潮中诸多错误观点与错误现象也给史学发展及社会进步带来了不容低估的消极影响。因此,从理论层面思考这一问题极为必要。 

  掌握史学发展趋势是科学认知这一文化潮流的关键。史学贵在为当下社会所用,而史学最大程度为民众所认知,又是史学发挥社会效用的前提。现实中,史学向高精深与大众化两个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大众化趋势是由史学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史学应有助于民众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探明社会前进的道路,同时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发现社会继续前进的基础与途径。具体而言,史学不惟有利于治国安邦,同时也与普通民众的生活与人生休戚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史学大众化就成为史学发展过程中一个内在的特质。 

  传统史学的近代化加速了史学大众化的步伐。近代以降,社会转型与学术革新导致中国传统史学出现新的特点,由此对史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史学与普通民众的关系进一步拉近,大大提升了民众对史学的热情。与此同时,史学研究者又极力改变自己的研究范式以回应这种变化,结果又进一步加速了史学的大众化趋势。 

  社会条件的改变为史学大众化奠定了基础。由于史学研究总与其时代主题紧密关联,而这种关联性在社会急剧转型之际体现得尤为显明。近代中国,恰恰处于新旧转型之际,这种时代特征为史学与社会的密切结合提供了平台。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政治文明进程的有序展开,加之史学教育工作水平的提升,为满足民众对史学知识的渴求提供了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条件。基于此,史学大众化成为当下社会的一大文化潮流也就不言而喻了。 

  针对史学大众化这一史学发展的时代特征,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史学工作者,应以科学认知态度去引导这股文化潮流,使其走向科学的发展道路,而非凭借自己的学术地位去棒杀这一潮流,更不可放任这一潮流恣意漫流。 

  普及与提高应作为史学发展方向贯穿史学工作的始终。史学工作者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以服务于人民大众为宗旨,让民众能够从研究中获益,这正是史学大众化的根本之所在。在史学普及过程中,切不可忽视提高问题。所谓提高,应包括民众提高与研究工作者自身提高两个方面。关于如何提高,我们应坚守史学研究当重“经世之大略”与明“得失之枢机”的治学方向。 

  细论史学的普及与提高,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应深刻揭示其内在辩证关系。史学普及的目的在于更大程度地发挥其社会功能,如果一味追求史学普及而忽略了史学社会功能的发挥,这种普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它不仅无助于史学的发展,反而会丧失史学的存在根基。同样,史学的提高也是史学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但这种提高一定要以史学普及为前提。纵观古今但凡有所成就的史家,无不以推动史学大众化以及促使史学提高这两大核心为关注点,根源在于他们自觉地尊重了史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于今人而言,自觉坚守史学普及与史学提高的有益结合,亦至为关键。 

  恪守真实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真实性为本的治学原则。史学具有趣味性是普及历史知识的有效手段,这在东西方学界已达成共识。所谓史学之趣,应包括内容之趣、形式之趣、叙述之趣三个层面。然而,对史学趣味性的追求并非毫无顾忌,它应该局限于一定的范围之内,建立在历史真实基础之上。那么,如何去认识与把握史学工作中的真实问题呢?一者,只能要求史学的主观尽可能去反映客观,而不能要求史学完全排斥主观;二者,史家要清醒地认识到史学之求真也是有限度的,总会局限在一定的方面和层次上。但无论结果能否达到客观真实,史学认识朝着客观真实迈进则是每一个史学家的应然选择。 

  史家在日常工作中如何才能把握史学之真与趣味之间的关系,这是考验一个史家真功夫的基点。首先,史学求真应为史家必须恪守的铁律,这是史学安身立命之前提,也是史家职业神圣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史学之所以能够被认可的根本原因。举凡出于个人私利、假人之美,藉为私惠或诬人之恶,持报仇、党附君亲甚或由于个人识见之浅薄而导致史学失真的做法,均大大超越了史家道德范畴。当然,史学的求真并非排除对其趣味性的追求。史料干枯、叙述手法单调以及识见浅陋或错误的史学作品,不仅不能起到普及史学知识的作用,反而会降低民众对史学的热情,进而减弱其社会功能的发挥。一旦史学的资鉴功能日渐缺失,那么史学存在的空间也必然日益狭小,直至威胁到史学的生存。 

  史学大众化作为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史学工作者有义务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参与其中,这是史学发展所赋予的时代任务。尊奉普及与提高的发展方向与恪守趣味与真实的治学原则,更是引领史学走向健康之路的明智之举。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

    1. 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法律史学
    2. 史学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作用
    3. 量化史学可与传统史学优势互补
    4. 打造中国的经济思想史学派
    5. 强化史学研究助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
    6. 偏激止于理性,片面止于客观
    7. 史学重在探寻规律探讨命运
    8. 中国史学会代表团赴俄参加学术活动
    9. 左玉河:经世致用——当代史学须努力回应现实问题
    10. 2014年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发展综述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