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论点荟萃
李忠杰:进一步提高中国话语体系科学化、大众化、国际化水平
发布时间: 2012-03-30    作者: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2-03-29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3月29日电(记者 陈叶军)今天上午,“庆祝《人民论坛》20周年暨《学术前沿》创刊理论研讨会”在人民日报社综合楼报告厅隆重召开。研讨会以“理论自觉自信自强:路径与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为主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做“提高中国话语体系的科学化、大众化、国际化水平”的演讲。
  我们大家都知道,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自己的一整套话语体系。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我们的话语体系又发生着渐渐的变化,它既深深扎根在中国本土的深厚土壤,又吸收了西方文明的很多要素;既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又带上了苏欧文化的浓厚风云;既接受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又在时代熏陶中与时俱进。这种话语体系是中国社会实际生活、历史进程、价格观念的反映和表现形式,还有中国社会的历史实践互为表里,交相辉映,共同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前进。
  到了今天,中国的话语体系除了纯粹、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内容外,在世界上无疑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头疼的模式。它既在相当程度上与世界交流,又在很多方面有鲜明的特点。
  今天,主导中国社会发展精神的是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道路、理论和制度体系。所以,今天中国的话语体系就其本质内容来说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辉煌,也指引着中国未来发展的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今天和今后,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解决自身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同时,还要解决内外两个问题。一个是进一步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问题,一个是解决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和理解问题。前者关系到能否团结13亿人民共同奋斗的问题,后者关系到能否继续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国际环境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是体现在实践上,同时也表现在一定的话语体系上。实践是本质,是内容,话语体系是形式,是表现。但两者又有紧密的联系,话语体系不可能决定实质内容,但是它是实质内容的反映,也是实质内容是否广为普及,是否深入人心,是否得到普遍赞同的晴雨表、温度计。应该肯定,当代中国的话语体系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中已经深入人心,在世界上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对此,我们有充分的自信。但同时也要看到,这种话语体系也面临着很多这样那样的挑战和考验,因此除了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外,把话语体系这样的问题提炼出来,专门研究和探讨一下这种话语体系的传播、普及、接受、认同问题。
  我们现在的话语体系要进一步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进一步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还需要注意进一步提高中国话语体系的科学化、大众化、国际化水平这“三化”问题。
  第一,提高中国话语体系的科学化水平。为什么要提高?因为中国的实践,就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作为它的表现形式的话语体系,当然也要与时俱进,而且不断提高科学化水平。比如说过去,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前,我们都很熟知的一些话语体系,无产阶级观念下的资本主义革命的理论——大跃进、人民公社,走资派等等,这种独特的话语体系,曾经在当时火红一时,但是经过历史的经验,自然要被淘汰出去。那么,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在社会浪潮中不断创造出了大量的、鲜活的话语,比如说改革开放,比如说联产承包责任制,比如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等。邓小平同志说,在改革开放实践当中,我们逐步形成一整套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包括有我们自己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就是改革开放实践中的话语体系。
  到了今天,无疑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内容已经非常丰富,体系已经比较完整,其科学化水平当然毋庸置疑。但是,时代都在进步,所以我们也面临着一个继续不断提高这样的话语体系、科学化水平的任务。比如说我们要不断提高改革的科学化水平,比如说我们要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正因为它在实践当中,我们要在现有成就、做法的基础之上,精雕细刻。相应的,当然也就表现在话语体系里。比如说,我们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科学角度来说,这里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比如说我们首先是不是应该区分出核心价值、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
  现在很多人在讨论这样的问题,但实际上基本概念没有提出来。核心价值,它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内容,一般是用几个词来概括这个问题。核心价值观,就是由核心价值引发出一系列重要的判断、命题,那么它是一种语言的表述,一种观点的表述,是一个语句,进而核心价值体系它是一系列整套的理论主张、观点等等的综合,三种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很多学者在讨论,概念没有搞清楚,所以提炼就成了很大的问题。所以,这就启示我们在科学化的问题上,包括话语体系的科学化的问题上要下功夫。
  再比如,我们在网络上看见很多复杂的社会生活的现象,里面有很多人提出很好的主张,但是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很多低俗的、恶俗的语言,骂人,点评的骂人,凡是有不同意见就骂,戴帽子、扣帽子,一大堆的脏话,不文明骂,这符合中华文明的传统吗?这是科学的吗?任何不同意见可以发表,但不能骂人,一定要讲道理,这也是一种需要科学化的地方。
  第二,提高中国话语体系的大众化水平。这里包含了什么呢?我简要的概括一下,不展开了。一是这些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关系。我们主流话语,大的有一系列严谨规范的书面构成,但是老百姓更习惯接受和传播的是口头语言,因此书面语言要善于转化为日常口语,因为口语更清楚、更鲜活,更能打动人心,更能往外传播。事实上,我们党和国家已经创造了很多丰富生动的口头语言,比如摸着石头过河,比如说白猫黑猫的问题,比如说发展是硬道理,比如说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等等,可以说非常鲜明。
  二是要正确处理官方话语和群众话语的关系。官方话语,一般来说是规范、严谨和精准的,但是它应该来自于群众话语,同时经过提炼以后,它又能够转化为群众话语。但是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发现这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对于官方语言,群众的接受程度还是欠缺的,或者说还是有相当程度距离的。因此,这两者之间怎么对接,怎么缩小它们的差距,这就是需要我们注意的问题。当然,怎么做,最根本是在一个“理”上,中国人一直强调讲理,我们什么时候把道理讲清楚,讲得让老百姓接受,老百姓也要注意讲理,当然这个理由,大道理,小道理,这个道理怎么柔和起来。最后话语体系的问题,形式也要转变,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发挥市场对于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应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官方语言和书面语言,老百姓平时不会这么说的,甚至老百姓对这句话还是理解不同的,因此我们要转化工作。
  三是要处理规范话语与多元话语的关系。主流话语是规范、精准的,但是日益多元的人的想的日益丰富,必然会遭到话语的多元化,这里面也有很多关系要做说明。
  四是正确处理传统话语与时尚话语的关系。话语体系本来是自然演进的过程,必然会通过一代一代传统的继承,和形成比较基础的、规范的话语体系。但是,时代在变,观念在变,所以在实际生活当中也会不断出现各种时尚类的语言,尤其是新兴媒体的出现,微博、网络等等,大家可以看到,这里面有很多时尚化的语言,为什么会出现呢?为了方便。因为他要把自己的思想马上取出来交流,他顾不得写那么多话,所以他就提炼、简化,他自己能看得懂,但其他人看不懂。所以出现了一些新词。还有一些更加形象的,也有一些不合规范,也有一些莫名其妙,这里面要注意处理这当中的关系,善于既要使用传统话语,同时又要对时尚话语加以引导。
  第三,提高中国话语体系的国际化水平。中国的语言文字相对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比如说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天然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系统,更有文化观念和历史进程的差异,中国话语体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非常独特的一种话语体系。但是,现实又不能说我们应该关起门来,我们自己跟自己进行沟通、交流,这不行。我们需要与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因此,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经常要与外部世界沟通和交流。
  由于中国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外部世界对中国愈来愈感兴趣。因此平时我经常接受任务,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其中,西方国家的一些人们对中国的发展成就感到震惊,但是对其原因又感到迷惑不解,同时对中国的未来又往往有一些置疑,所以他们以这样的角度来和我们进行交流。我们就需要把我们的原由、我们的理由,我们未来的方向以及对于未来的自信转化给他们,让他们听得懂和听得清。发展的过程是非常友好的,他们非常想向中国学习,因此我们也需要把我们自己的体会、经验用他们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转化给他们,这里面就要做好很多功夫。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认识一个共性与个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整个世界,文明类型多元化,充满着特色性。但是在所有的特色性当中又必然包含某种程度的共性,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这样的共性来做文章,用共性的语言来阐述特色的事情,道理能够让他们听得懂。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很多的工作,要注意改进我们对话交流的方式、方法,比如说对外交流的时候,我一再主张,一般情况下,也就是说,除非非常正式的场合不要念稿子,一念稿子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另外,我们述说的时候、说明的时候,要尽量合理,要升华。
  从交流的语言来说,要善于把尖锐的原则包裹上柔和的语言,基本立场、方针政策要尖锐,但是表现形式语言要柔和、亲切,让人感到你是友善的,他能听得进去。另外,要善于讲故事,我们中国人喜欢讲大道理,但是外国人,他喜欢听故事。在故事当中,他能体会,他能够感悟,他能够理解。还有我们要敢于直面他们提出的问题。理直气壮的作出我们科学、准确的回答,不要回避问题。诸如此类,都是在对外交流当中,我觉得都是需要注意的,这也就是提高中国话语体系科学化水平的一些具体的想法和建议。
    1.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
    2. 阐述中国方案 加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发展
    4. 建构中国话语体系须关注的基本问题
    5. 加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原创性和时代性
    6. “一带一路”同样是话语体系建设
    7. 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三要素
    8. 构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体系
    9. 构建符合当代中国现实逻辑的话语体系
    10. 中国文学研究须挣脱西学话语体系藩篱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