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理论动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发布时间: 2009-09-24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09-09-24
  字体:(     ) 关闭窗口

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品力作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赵曜

  这部著作有许多特点和优点。一是历史划分科学合理。首席专家龚育之依据中央文献的有关精神和个人的独立思考,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三大时期: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准备;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是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按照这个设计,安排了第一二三编。这个设计很有见地。二是既突出领导核心又强调集体智慧。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多的情况发生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原则必须同各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最早经典表述。在我国,最早接受这个思想、提出运用马克思主义必须结合中国实际的是李大钊。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向全党提出必须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随后,党的其他领导人和党的理论家也相继阐述了这一问题。三是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第四编中将基本经验概括为五条,即: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深入地了解中国实际,一切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继承优秀历史文化,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式,形成中国特色;坚持世界眼光,与时俱进,不断吸收人类文明成果;总结历史经验,把经验升华为理论,以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四是文献资料丰富翔实,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过去没有公开,鲜为人知的,具有知识和史料的可靠性和厚度。五是文风清新,朴实无华,文字简练通畅,言之有物,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做到了大众化。

从党的历史和党的理论发展视点展开研究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课题组首席专家

石仲泉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拿到这部历时5年终于面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感到沉甸甸的,有很多感慨。这本书在编写中,受到诸多方面的关注,凝聚了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和课题组的集体智慧与心血!特别是本书的第一主编,对我来说是亦师、亦兄、亦友的龚育之在写作过程中谢世,这里只能由我作为课题组代表对本书撰写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一)本书作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课题,从立项、研讨提纲到各编写作和成书,大体是“两年提纲、两年写稿、一年统改”,召开大大小小的课题组会议达50多次。由于这是一个题目很大、难度很大的课题,课题组对指导思想、研究思路、框架结构、创新特色等反复研究。各编各章执笔者在撰写过程中,又根据实际情况对提纲加以调整。在讨论提纲和撰写初稿阶段,龚育之倾注了很多心血,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

  (二)本课题“中国化”是主题,“历史进程”是主体,“基本经验”为主轴。研究的具体指导思想,是党的两个历史决议、改革开放30年来6次党代表大会的报告和引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党的主要领导人的相关文献和著作。就写作而言,是从党的历史和党的理论发展相结合视点展开的,兼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而以研究理论探索的历程和成果为主。

  (三)本书分为三大块。第一块为前言和绪论,着重讲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理论本身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如何实现民族化和当代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历程作了概括叙述,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作了勾勒。第二块为历史进程,主要把中国共产党近90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三大历史阶段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艰辛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第三块为基本经验,主要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取得成就,并作了深层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

  (四)本书的主要特点。一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作了深入解析,将“民族化和当代化”作为一个完整理念推出。龚育之在2005年1月的课题组讨论会上提出:以前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般从“民族化”方面讲得较多。20世纪70年代以来,时代主题发生了很大变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需要与时俱进。讲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的发展、同当前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讲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同各自国家的情况、同各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包括民族化和当代化两个方面。强调“当代化”,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一个重要丰富。本书就是根据这个思想展开的。

  二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虽采用党史的分期,却以两次历史性飞跃作动态性表述。给予了这样的说法:第一个30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28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1921—1949);第二个30年(新中国成立后的29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准备(1949—1978);改革开放新时期到现在的第三个30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1978—)。

  三是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之果。本书主线概括为“二、二、二、三、二”。第一个“二”,是党领导的两次伟大革命: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建立,二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个“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二次飞跃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第三个“二”,是两条中国特色道路,一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四个“三”,是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作为目前党的指导思想的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后一个“二”,是党的十七大将两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概括的两大理论体系,即毛泽东思想体系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是突出“探索”这一视点,强调成功是在探索中获得的,挫折也是在探索过程中发生的。

  五是本书写作,强调夹叙夹议、突出重点,有史有论、由史及论,自然地展现理论的成果。

一部有特色高水平的学术专著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