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理论动态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的最新成果
发布时间: 2010-07-13    作者:中央编译局马列部    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0-06-30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

  两部文集的编排遵循了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展示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思想的基本内容,既照顾到经典作家思想发展脉络,又突出了重点著作的地位。两部文集选编的著作,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以及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首先,两部文集全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探索、创立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反杜林论》等著作中,批判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观点,集中阐释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和基本思想,论述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了社会运动和发展的历史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不同时期革命运动的分析和总结,论述了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无产阶级革命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等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恩格斯晚年还针对把唯物史观片面化、庸俗化的所谓经济唯物主义观点,强调指出历史进程表现为社会生活各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归根到底是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但是国家、法、意识形态等因素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对经济基础、历史进程产生反作用,影响历史斗争的进程和形式。

  其次,两部文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运动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理论表现。马克思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即公开表明它是为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伟大作用,指出无产阶级的解放与人类彻底解放的历史趋势完全一致,强调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明确论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基本观点,论述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的作用,批判了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歪曲,强调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列宁论述了无产阶级专政和民主的关系,揭示了无产阶级民主和资产阶级民主的本质区别,指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国家才会消亡,而在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必须保存国家,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再次,两部文集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征。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结合不同时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他们的科学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他们历来重视把理论原则和革命运动的实际状况和水平结合起来,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具体条件,抓住主要问题,提出具体的斗争目标和任务。国际工人协会成立之初,马克思考虑到不同国家、不同行业工人运动发展水平的差异,提出了致力于工人阶级的解放、保护和发展的宽泛目标,起草了包容广泛的章程,从而使国际无产阶级迅速联合成为强大的政治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指导法国工人党制定党的纲领时,同意法国工人党把要求法定最低工资等经济要求写进党纲。恩格斯对德国某些工人活动家在美国从事工人运动时远离运动、空谈学理的作风提出批评,指出应当参加真正的工人运动,接受运动的实际出发点,通过分析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提高工人运动的水平。

  同时,两部文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根据时代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社会现实,对待科学理论,反对把理论变成僵死的教条。从收入两部文集的著作中可以看到,他们始终运用唯物史观及时研究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新变化、新情况,从中提出新思想和新观点,不断丰富和深化他们关于资本主义社会运动趋势和革命斗争策略的论述。他们强调根据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认识未来的社会发展,反对凭主观愿望和想象预先作出虚构。恩格斯明确指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列宁也一直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列宁根据帝国主义时代特征提出的新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他对如何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创造性探索,他关于执政党建设和政权建设的新思想,都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1. 进一步学习好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2. 李长春出席《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专题文集》出版座谈会
    3. “学个唐三藏及鲁迅”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