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译文更准确,资料更翔实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博大精深,翻译他们的著作难度很大。翻译经典著作的过程是对经典作家思想发展和理论体系的认识和理解过程。在我国的马恩著作传播史上,各个时期的译者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对经典著作中的一些理论思路和历史事实把握得不够全面,对经典作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使用的表达方式领会得不够确切,因而译文的准确性在个别地方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是很难避免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中央把审核和修订经典作家重点著作译文作为一个重大课题,要求我们认真完成,正是为了在多年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经典著作译文的质量。
按照中央提出的“使译文更加准确反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意”这一明确要求,我们选择最权威、最可靠的外文版本作为依据,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收入文集的全部译文逐字逐句进行严格审核,修订了其中的一些没有准确反映原意或文字表达不够顺畅、易生歧义的译文,努力使译文做到忠实确切而又明白晓畅。下面略举几例。
(1)原译:“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见《马恩选集》中文第2版第2卷第39-40页)
新译:“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99页)
从字面上看,原译“观点”与原文(Anschauung)符合,但与恩格斯的原意不符。恩格斯的文章通篇论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阐发的唯物史观及其意义,因此改译为“新的科学的世界观”,更准确地反映了恩格斯的原意。
(2)原译:“这个问题[指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指《资本论》]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反杜林论》,见《马恩选集》中文第2版第3卷第548页)
新译:“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这个问题的解决使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的各个领域,而在这些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也曾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这个问题的解决为起点,并以此为中心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212页)
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发现对于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意义。原译文中的“它”、“以此”指代不清,影响读者对原意的理解,修订后的译文就明白顺畅了。
(3)原译:“无产阶级抓住了资产阶级的话柄:平等应当不仅是表面的,不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反杜林论》,见《马恩选集》中文第2版第3卷第448页)
新译:“无产阶级抓住了资产阶级所说的话,指出:平等应当不仅仅是表面的,不仅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112页)
“平等应当不仅仅是表面的,不仅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这是无产阶级针对资产阶级标榜的平等而提出的平等要求。原译文表达不清楚,甚至会使读者把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误认为是资产阶级所说的话。修改过的译文把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表达清楚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一版和第二版出版以后,理论界和广大读者对译文的质量是充分肯定的,同时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其中有的涉及名词术语的翻译,有的涉及历史事实的考订,有的涉及名言警句的处理。在这次修订工作中,课题组和编委会认真收集、梳理、分析和研究了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吸收和采纳了一些中肯合理的建议,对有些译文进行了修改。同时,对于一些涉及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和根本宗旨的重要论断,我们认为必须在政治上、理论上坚持严肃慎重的态度,在没有充分根据的情况下,不能对经典著作的译文作轻率的改动。
为便于读者使用,我们还给两部文集编写了各类资料。《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各卷均附有注释以及人名索引、文献索引、名目索引,最后一卷还附有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平大事年表。各类资料详备,贴近读者需要,既为学习研究原著提供必要的辅助材料,又对把握理论精髓起到引导作用。所有的注释和索引都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修订,努力做到考证严谨、内容翔实。
根据中央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要求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的特点,我们为文集所收的著作编写了导读性的题注。用简练的文字概括有关著作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观点,简要评价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帮助读者掌握原著的要义、精髓和指导意义;适当介绍有关著作的写作过程和流传情况,为广大读者学习和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同时,在题注中对重要著作的一些早期的中译本也略作说明,帮助读者了解这些著作在中国的传播情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各卷前面还附有本卷说明,简要介绍了各卷的重点著作、理论要点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发展脉络。两部文集作为基础文本,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内涵绝不限于两部文集的内容,要全面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广博而深邃的理论体系,还应结合马克思主义全部经典文献加深学习和研究。学习重在应用。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一种囿于书斋的理论构想,只有结合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自觉运用马克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更加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