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拓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载体与辐射范围
从属性来看,蕴含着特定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的意识形态,天然不具有物化的表现形态,但意识形态对现实世界与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又是实实在在的。无形的东西若要发挥其对有形世界的现实作用,必然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或平台。在传播方式日趋多样化的时代,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宣传工作等传统载体的重要作用,又不失时机地依托信息网络等新技术平台来拓展自身的影响力,成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第一,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中意识形态渗透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之一,其作用的发挥直接制约着意识形态建设的成效。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作用,以渗透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去影响社会和凝聚群众。准确定位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一方面,要牢固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生命线”、“中心环节”、“政治优势”的意识,增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服务和服从于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工作,要努力做到定准位、不错位,要到位、不退位。
第二,不断加强舆论宣传工作中意识形态导向功能。舆论宣传工作是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社会导向功能的重要载体。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舆论环境复杂多变的今天,有效调控大众媒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做到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是舆论宣传工作的首要任务。一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思想文化日益多样的情况下,要推动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生动和谐的主流舆论。为此,宣传舆论部门必须及时、准确发布权威正面信息,让真相走在流言前头,做到在重大问题上不缺位,在关键时刻不失语,赢得舆论宣传主动权。二要改进舆论宣传方式。当下,主流意识形态要时刻关注民生,从解决群众最迫切、最关注的利益诉求入手,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大众有效地理解和认同主流意识形态。三要创新舆论引导格局。随着互联网等传播新技术、新媒介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传媒格局和舆论形成机制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网上论坛、新闻跟帖、聊天评论等十分活跃,产生了明显的放大效应。这种效应,很容易将一些非主流舆论发酵催化,形成舆论热点,干扰主流舆论。我们要从舆论多层次实际出发,加强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建设,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多种宣传资源,着力构建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于一体的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
第三,积极探索信息网络化条件下意识形态传播路径的全新表达方式。信息化使信息传播的结构和机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主流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拓展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载体。能否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趋利避害,增强信息网络化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已成为意识形态建设中不容忽视的紧迫课题。一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在网络信息传播平台上抢得先机。从内容完善的角度来看,应进一步充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资源,尤其是要加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信息源建设,以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对各种社会思潮予以正面回应并加以科学评析。从形式更新的角度来看,应进一步精心设计议题,完善网上新闻信息发布渠道,主流媒体网站应及时准确地用客观公正、生动翔实的报道引导舆论。二要健全网络信息传播体制和手段,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导向和控制功能。具体来说,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规范网络信息传播机制,建立健全网络管理的法规体系,维护信息在网络环境中的有序传播。要完善网络信息传播手段,从过去的“硬性控制”为主转向“硬性控制”与以互动参与、开放有序为特点的“软性调控”相结合,并逐步过渡到以“软性调控”为主。三要创新意识形态传播理念和内容,增强信息网络化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创新意识形态传播理念,就是要把握信息网络化时代特点,及时掌握网民的思想动态、心理变化与利益诉求,努力实现意识形态传播由单一封闭型向双向开放型转变。创新意识形态传播内容,就要善于通过话语和形式的创新,宣传、贯彻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使受众心悦诚服地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权威性认同。
切实改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方法和手段
要适应经济转型时期的多样性与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多变性,进一步加强改进意识形态建设的方法和手段。
一要双向互动。当社会日新月异、快速发展,当新观念、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候,当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歧见迭出的时候,人们就特别需要进行理论上的对话和沟通。让理论走进生活,用大众化的语言说清大家关注的事情,这是发挥理论作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个途径,也是理论工作者应该努力做好的一项工作。理论不仅在内容上要反映社会生活,而且在形式上也要为群众所乐于接受、易于理解。也就是说,要让群众能够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
二要虚事实做。虚事实做是把意识形态建设转化为对群众切身利益的关心,变为使群众得到实惠的实际的行动。如果意识形态工作停留于“空对空”的模式,不仅难以奏效,还会使人反感。因此,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应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去研究、去思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要阐明利益关系,着力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确立正确的利益观,克服各种错误观念的影响,从而作出符合其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行为选择,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要讲清大道理和小道理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察民情、知民意,不断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说服力。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重功利、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的心态极易浮躁。利益的分化、贫富的差异,城乡结构二元化等等,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必然要反映到人们的心态上,影响到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必须针对人们思想心理的新特点,积极做好“说服”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只有讲群众能懂的话,说群众想说的话,解群众所愁的难,办群众所盼的事,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三要寓教于乐。寓教于乐就是要从单纯依靠强制灌输的方式,转变为更多地采用诱致性推动的方式,重视主流意识形态对大众社会意识引导的个性化,注重对人们的感受和体验、理解和运用,把意识形态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与人们的心理与情感需要相契合,并渗透进大众文化的娱乐活动之中。通过这种渗透,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与认同。
(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黄传新叶政吴兆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