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首都优势 助推工程深入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
八年来,在中央的领导下,北京市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是学科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北京市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目前,北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共有8大门类、28个一级学科,69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148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8个,硕士授权点15个。在市重点学科评审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行政策倾斜,截至目前,共建有12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市级重点学科,市级财政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同时,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建成了300多门市级精品课,占全市精品课程总数的30%以上。在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评选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类获奖成果共有11项。
二是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实施“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者文库”出版计划,3年共出版科研专著18本,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推动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并提供专项经费支持。截止到2011年底,全市共建立了39个研究基地,其中中央在京高校22个,市属高校17个,进一步夯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基础。
三是教学科研工作队伍茁壮成长。实施“铸魂工程”,每年组织数百名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到革命老区和红色基地学习考察。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术诚信等师德师风教育,大力宣传表彰师德典型。高度重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研修工作和工程教材任课教师培训,每年组织1800名教师参加市级研修班培训;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新团队工程,充分发挥北京市专家资源优势,通过拜师结对形式,大力推进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
当前,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向前发展,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基本观点研究,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继续按照巩固、调整、发展的原则,努力在首都高校中建设一批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推进首都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发挥更大作用。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以推进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试点为契机,制定并下发北京市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意见,召开全市专题工作会,举办专题培训班,确保高质量地开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为重点,不断完善名师工作室、网络教学资源库、实践教学三大平台,推进落实专家学者参与一线教学相关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不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三是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人才队伍建设。要充分利用首都人才聚集的优势,创新工作思路,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配置机制。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工作。以讲学、访学、培训、进修为载体,努力培养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