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将不再是单纯的“照着讲”的学术史梳理,而是基于思想史的、观照现实的、“接着说”的思想创造。
怎么看三十年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不仅仅是一个“回忆式”的评价问题,更是在深层上关涉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怎么走的探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是以广义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工具对当代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主义以及人类文明本身进行批判性反思,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释、补充、完善、修正、重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包括四条不同的阐释路径:正统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阐释路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路径、国外马克思学阐释路径。
从国内研究的状况看,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既有“静态”的理论研究,也有“动态”的前沿追踪,两种研究共同绘制出一幅完整的图景。张秀琴在《遇见佩里·安德森》的访谈中提到,佩里·安德森推荐了两本能够帮助学者全面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线索的著作:特尔本的《从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和霍布斯鲍姆的《马克思主义史》。英国马克思主义的特征是比较注重历史研究,可以称之为“历史学的马克思主义”。相较而言,美国的马克思主义则可以称为“经济学的马克思主义”,德国和意大利的马克思主义可以分别称为“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和“政治的马克思主义”。这一访谈无疑为我们在微观层面理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供了帮助。
在“马克思主义月刊”先后刊登的系列文章中,分别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东欧马克思主义和英美马克思主义等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流派和发展动向进行了介绍。王雨辰、马全军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一文中认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基于当代人类实践条件的新变化,重视对生态文明问题的探讨,由此大大拓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明确历史唯物主义能够成为分析现代性问题的科学理论工具;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资本主义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理论。在《布达佩斯学派的理论嬗变与价值诉求》一文中,孙建茵分析了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的现实批判旨趣、现代性批判旨趣和人道主义价值诉求,指出布达佩斯学派后期的研究跳出了东欧的社会历史局限,完成了一种从本土性思考到全人类生存问题整体观照的蜕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资源。
王凤才在《重新发现马克思——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新动向》一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德国遭遇到了空前的危机,但德国马克思主义并未沉寂,而是以“反思·创新·批判”为主题,对马克思文本与马克思思想、马克思思想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理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现实问题进行了研究。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侧重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MEGA2编辑出版研究,以及马克思经典著作文献学考证;二是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重新诠释,将马克思与其他经典作家、当代西方理论家进行比较研究,以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当代德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反思;三是新自由主义与金融资本主义批判、帝国主义理论与新帝国主义研究、资本主义全球化与国际新秩序问题以及其他国际问题与现实问题研究;四是关于阶级结构、阶级意识与阶级理论现实性的分析,以及现实社会主义批判与21世纪社会主义构想等。张亮在《思想史视域中的英国马克思主义》一文中强调,英国马克思主义实际上长期处于三种张力之中:一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张力;二是经验研究与理论建构之间的张力;三是学术的现实性和学院化之间的张力。同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其他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比,英国马克思主义主要不是通过抽象的理论化,而是通过分布于具体学科中的学术研究,完成自己的理论创新。这一点在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本土化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
应该说,2011年以来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硕果累累、成就卓著,这主要得益于学者在这一时期理论研究的转向。不同于以往的宏观研究,学者们逐渐从思想史出发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展开微观研究。不仅如此,学者们不仅仅单纯停留在“纯学术”的客观研究、而是把目标定位于“研究他人的理论发展,观照自己的理论创新”。未来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将不再是单纯的“照着讲”的学术史梳理,而是基于思想史的、观照现实的、“接着说”的思想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