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理论动态
后现代思潮与历史虚无主义
发布时间: 2013-06-26    作者:于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06-19
  字体:(     ) 关闭窗口

  今天所说的后现代思潮,即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思潮。一般认为,它形成于20世纪中叶,但时至今日,“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仍歧义纷呈,模糊不清。在西方学术界,它可表征社会形态、时代特征、思维方式,也指文化态度、精神价值、前沿的或怀旧的模式等。“后现代”作为一种主张多元、多变、多维、多样、怀疑的思潮,强调通过所谓“永恒的变化”反对僵化,张扬自由与活力,力主一切都没有确定性,而只有模糊性、间断性、散漫性、不确定性、无序和凌乱、反叛与变形,以及断裂和倒错等。法国画家马塞尔·杜尚 MarcelDuchamp)曾为蒙娜丽莎加上了山羊胡子,形象地宣示这种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问世后,一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蔓延,成为文学、音乐、美术、摄影、建筑设计、美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律学、人类学、地理学等的时髦思潮。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后现代主义逐渐影响到历史学领域,使史学发展特别是史学理论的建构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后现代主义在史学领域的渗透和影响,突出表现为否认客观的历史真理的存在,否认历史矛盾运动的规律性内容。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历史学家的主体性与历史事实之间不是历史认识主体与历史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是彼此融为一体,即融合在“历史叙述”的实践之中。在历史叙述之外,不存在任何客观历史。从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出发,历史只不过是“那些稍纵即逝”的没有内在联系的“事件”的堆积;通过“解构”宏大叙事,去“碎化”历史;用“颠覆”的方法否定一切,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否认历史的客观存在。这样,“后现代”随心所欲的文本、话语、修辞和解构等,把令人敬畏的历史研究变成了“编故事”、“讲故事”,把历代严肃史家视如生命的历史编纂变成“玩儿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在基本理论、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以及价值判断上,都和后现代思潮有共同的语言,成为“后现代史学”的标本之一。在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历史虚无主义在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将人们的思想搞乱,适应西方敌对势力文化渗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政策中起着十分恶劣的作用。我们要高度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深入剖析历史虚无主义的种种谬论,将使我们能更好地从历史中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更加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使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

    1. 从史学研究方法看近年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
    2. 提高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水平
    3.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上蔓延需精准发力
    4. 历史虚无主义在文化市场上演进的三段历程
    5. 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雾
    6.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7. 以文化自信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8. 历史虚无主义对革命历史记忆的消解及其应对策略
    9. 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及危害性论析
    10. 新媒体视域下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