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理论动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世界意义
发布时间: 2014-05-30    作者:李书吾 李秋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05-28
  字体:(     ) 关闭窗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充分吸收人类历史发展中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出发,结合时代发展要求,综合创新的结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社会运行的基本规范,是中华民族主体性的标识。它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而且充分吸收了人类优秀价值理念,超越了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普遍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体现人类的普遍追求

  社会主义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与之相对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土壤,又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批判性地继承了以往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时代价值。中国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果,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数千年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结出的智慧之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和谐、公平等价值原则,既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国家团结统一、爱好和平、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精华,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以人民为价值主体,以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目标,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人类优秀的价值理念,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脱离人类历史发展的大道而无中生有,更不是固步自封、偏安一隅的产物,而是在充分吸收人类历史发展中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出发,结合时代发展要求,综合创新的结果。它摆脱了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局限性,代表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和价值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呈现出的勃勃生机与活力,以铁的事实有力地打破了资本主义社会模式唯一性的神话,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生命力极具强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普遍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表达了人类的共同利益,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价值指向。它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充分反映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反映了党为应对时代发展要求而对执政理念、执政目标和政策制度做出的重大调整与变化,反映了党顺应时代变化而对社会主义做出的创造性发展。中国共产党把“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反映了中华民族“和合”的传统精神,又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有关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规律,适应了我国社会结构与国际关系深刻变化的需要,体现了党在价值实现方式上的时代新思维,凸显了中国独特的国际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民为价值主体,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价值指向。在国家层面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为了促进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基础和根本保障。在社会层面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条件。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爱”,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直接的人生基本遵循。三个层面各有侧重,但又互为一体,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贯穿其中的根本主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价值指向揭示了人类社会普遍价值所在,反映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

  反映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新发展

  任何一种价值观,都与认同和遵循这种价值观的特定群体所归属的时代、所生活的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休戚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准确把握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理论创新成果,自觉坚持“三个自信”所凝练出来的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实践特质的价值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与以往的哲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本性上属于一种“改变世界”的哲学,这种哲学的主体是“实践中的个人”,其价值指向是通过“革命的实践”,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可以说,包括价值哲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是为改造世界而诞生的,也是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路。有伟大的事业,就必然有伟大的价值追求;有伟大的实践,就必然有良好的价值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中国篇章,更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最新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走和平与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立足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抉择。坚持不懈地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为人类作出应有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早就做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业的题中之义,也是中华文明对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积极回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摆脱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桎梏和“唯我独尊”的锁闭心理,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彰显了当代中国的高度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开放与包容的自信,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开启了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历史”的新阶段。

  “中国道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强大生机与活力。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告诉我们,尽管有不少的思想和理论被冠之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但由于没有真正值得称道的社会革命、社会变迁作为历史支撑,所以这些思想和理论也犹如过眼云烟。对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发展中的大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没有现成答案,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回答了这一历史性问题。任何一种核心价值观都是特定时期个人、社会和国家有序发展的道德基础和价值规范。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主题,而这个主题是该时期核心价值观产生的依据、作用的土壤和检验的尺度。改革开放以来开拓出的“中国道路”,助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使得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种哲学的主体是“实践中的个人”,其价值指向是通过“革命的实践”,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可以说,包括价值哲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是为改造世界而诞生的,也是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路。有伟大的事业,就必然有伟大的价值追求;有伟大的实践,就必然有良好的价值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中国篇章,更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最新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走和平与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立足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抉择。坚持不懈地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为人类作出应有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早就做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业的题中之义,也是中华文明对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积极回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摆脱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桎梏和“唯我独尊”的锁闭心理,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彰显了当代中国的高度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开放与包容的自信,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开启了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历史”的新阶段。

  “中国道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强大生机与活力。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告诉我们,尽管有不少的思想和理论被冠之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但由于没有真正值得称道的社会革命、社会变迁作为历史支撑,所以这些思想和理论也犹如过眼云烟。对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发展中的大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没有现成答案,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回答了这一历史性问题。任何一种核心价值观都是特定时期个人、社会和国家有序发展的道德基础和价值规范。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主题,而这个主题是该时期核心价值观产生的依据、作用的土壤和检验的尺度。改革开放以来开拓出的“中国道路”,助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使得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水到渠成。“中国道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沃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道路”的文化内核,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价值支撑。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