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其各个组成部分都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对其各个部分的认识和研究亦必须具体地、历史地、整体地加以考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视域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其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则是其唯物史观的理论归宿。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群众观具有直接的内在统一性。
本质的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确证了实践对于世界统一性的意义,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奠定了立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以实践为中介和纽带的。在这样的关系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具体的关系也生成于实践。实践主体的实践活动是现实客观世界得以生成和存在的原因。实践主体及其实践活动,是理解和说明现实世界特性的答案,也是理解和说明人的存在和发展状况的依据,是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确立的内在灵魂。实践是生成一切有意识活动及其成果的根本原因,也是理解、说明、解释现实、对象、感性存在及其属性的逻辑基础。于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不仅克服了从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揭去了唯心主义的神秘面纱,更为重要的是,它为自己设置了牢不可破的本体论基石。
那么,是什么实践主体的实践活动形成人们所面对的客观世界呢?这要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当中寻找原因。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一方面,实践概念总是与人的活动方式、行为特点联系在一起的,实践是人在一定规范制约下自觉能动地展开的现实的、感性的、具体的活动。另一方面,在本质上,实践主体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人们,实践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活动。这与唯物史观得出的结论是内在统一的。唯物史观确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千差万别、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及其发展水平。生产力有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个实体要素,其中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要素。因此,唯物史观合乎逻辑地得出 “劳动创造世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结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是世界统一的现实基础,同样是人类社会统一的现实基础。这表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群众观达到了本质层次的统一。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变世界。那么,什么人的什么样的实践行为能够改变世界?答案是创造历史的实践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因此,真理又必须“到群众中去”。指导群众的实践、实现真理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目的。到群众中去、指导人民群众更好地改变世界,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目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由此可见,在人民群众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统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群众观目的的统一。
价值的统一性
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所谓价值,即客体的属性满足主体的需要及其程度。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群众观的价值统一性,主要是指两者在指导人民群众认识和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作用或功能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而实践则贯穿于其三大组成部分之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以贯之的中心线索是工人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工人阶级的解放进而整个人类社会的解放、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价值就在于指导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当中的决定作用。这样的价值功能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之中,就表现为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实践,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人民群众是从事实践活动的实践主体,一切依靠群众、一切相信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