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国史学术会议
十年大变革 “三农”谱新篇
发布时间: 2022-12-26    作者:    来源:中国农网 2022-12-25
  字体:(     ) 关闭窗口

  新时代中国“三农”改革发展翻开的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郑有贵研究员的新著《新时代“三农”发展的全面转型》由东方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现代化全局的视域,对新时代“三农”改革发展进行了全景式呈现,基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深刻地解读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中国方案。

 图片1.png

    

  12月22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暨《新时代“三农”发展的全面转型》出版座谈会在线上召开。会议由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中国合作经济学会联合主办。原农业部总农艺师、中国合作经济学会会长孙中华,原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郑文凯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贺耀敏教授、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武力研究员主持会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村杂志社、农民日报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辽宁大学、东方出版社、《产业与科技》编辑部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

图片2.png

  会议合影  

图片3.png

  贺耀敏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贺耀敏教授在主持会议时表示,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包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新时代“三农”发展的全面转型》基于大历史观对新时代“三农”改革发展进行长时段考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深厚历史基础的概括性回顾,对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清晰呈现,对宏观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特别是基层首创的融通分析,使新时代“三农”改革发展的时代方位、擘画创新、全面转型深透地跃然于纸,是一部图文并茂、生动鲜活、通俗易懂的优秀理论读物,有政策的指导性、案例的实践性和理论的准确性,是郑有贵同志数十年如一日思考中国“三农”问题的治学结晶。

图片4.png

  郑有贵 本书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新时代“三农”发展的全面转型》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主任郑有贵研究员介绍了该书写作情况。他通过“关键词”“文章结构”“实现目标”三个方面对本书进行了简要介绍。该书力求做到“五个突出”写作目标,力求全面反映新时代“三农”改革发展的新目标、新战略、新路径。全书由整体研究和专题阐析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总论,即第一章新标新道,从擘画“三农”发展战略目标历史性升级、形成和拓展乡村振兴道路、“四有”之治厚植“三农”发展优势、促进“三农”全面发展破题答卷4 个方面,尝试对新时代“三农”改革发展进行整体研究和综合呈现。第二部分,即第二章至第十一章,为专题研究,力图分别对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确保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经营制度和主体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体系创新、促进共同富裕10 个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翔实的阐析和呈现。

图片5.png

孙中华 原农业部总农艺师、中国合作经济学会会长

  原农业部总农艺师、中国合作经济学会会长孙中华指出,本书具有三大特点:一是,主题重大,富有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事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事业,对“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全面深刻论述。本书全面系统整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有利于读者特别是“三农”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加深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而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推进工作。二是,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本书第一章是总论,第二至十一章是分论。总论是概括和提炼,分论的十个方面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围绕4大方面、63个要点对新时代“三农”工作进行了全面论述。三是,逻辑清晰,通俗易懂。这主要是指每一部分写作方法和效果。每一专题,甚至每一专题下面的每一要点,都写了新时代党的“三农”工作重要方针政策。每一个要点,不仅交代政策内容,同时有历史背景分析,还有政策实施情况和效果评价,正像作者在引言中所说的,做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这样有助于读者对这些方针政策的理解,也增强了可读性。郑有贵研究员长期从事“三农”特别是农史研究,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熟练掌握农史研究方法。该书充分体现了他的治学态度和治学功底,是一项重大创新研究成果,具有领先和独创的意义。

图片6.png

郑文凯 原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原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郑文凯表示,《新时代“三农”发展的全面转型》一书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题主线,是代表了“三农”研究领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成果。全书研究起点高、视角宽广、内容丰富、主题新颖,全面梳理了新时代“三农”发展的基本脉络,全景记录了新时代“三农”改革创新的历史进程,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生动讲解了新时代“三农”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价值,体现出郑有贵研究员治学的严谨和治史的专注,是从事“三农”工作的人员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的辅助读本和指导手册。

图片7.png

李永生 中国农村杂志社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总编辑李永生指出,本书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社科院马工程重大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是当前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工具书。新时代十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采取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举措,推进了一系列的变革性实践,实现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作出重大部署。值此之际,郑有贵研究员完成本书创作,从“三农”发展目标升级、道路创新、优势厚植、全面推进等方面,对新时代“三农”工作进行了全景式的展现,全面系统总结了新时代十年来“三农”领域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让读者既能看到“两山”理念、“三治”融合、“四化同步”、五大振兴等创新的理论光芒,又能真切地感受到来自农民群众的三权分置、脱贫攻坚、小康共富等生动的实践成果。

图片8.png

杨志华 《农民日报》副总编辑  

  《农民日报》副总编辑杨志华指出,《新时代“三农”发展的全面转型》是对新时代“三农”改革发展全面系统的呈现,具有五个重要特性。一是权威性,主要体现在五个“突出”中,突出习近平论“三农”工作在理论上的原创性贡献和在实践上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突出党中央关于新时代“三农”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突出新时代“三农”实践的创新发展,突出新时代“三农”发展全面转型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主题。二是理论性,体现在“三个统一”上,就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三是典藏性,体现在“两个价值”,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四是指导性,体现在“一个作用”上,就是对基层实践的指导作用。书中书写基层实践,特别是分析了诸多首创案例,如东西部地区对口帮扶下闽宁镇的发展、余村践行“两山”理论、塞罕坝精神、枫桥经验的丰富发展……将中国共产党尊重和激发人民首创精神、人民创造历史鲜活地呈现出来。五是可读性,体现在“一化两式”上,就是通俗化表达、互动式贯通和图文并茂式呈现。

图片9.png

董志凯  中国经济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   

  中国经济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董志凯研究员指出,本书是作者在《百年“三农”: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维度和实现路径》之后又一部力作,是从信史到宏图的创新与发展。本书通过五个“突出”和四个“特性”,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原创性理论贡献,全面梳理了新时代“三农”思想的创新发展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作者始终如一地坚持对“三农”工作的研究并不断有著作问世,原因有三点:一是对“三农”和“三农”研究有深厚的感情。二是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长期关注“三农”理论和实践前沿,积极参与一线调研。三是视野宽阔,具有全局视域,系统解读共同富裕方案,阐释乡村振兴要义,深入探究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

图片10.png

江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江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本书的价值与意义。一是,本书全面论述了十八大以来党的“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具有全面性、理论性、实践性、指导性,把新时代十年“三农”工作经验亮点全面地展示给读者,填补了空白。二是,本书全面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三农”发展的关系,深入阐述了中国独特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尤其是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产业融合和城乡融合的理论意义。三是,本书指出了当前我国“三农”工作所处的位置,将“三农”工作提高到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位置。书中提出,以县域为单位,实现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图片11.png

李明 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明教授指出,《新时代“三农”发展的全面转型》章节简洁却学养深厚,内容丰富又思路清晰,潜心思考细心推敲,把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紧密结合起来,将“三农”重大问题和发展脉络阐述得明白如话、通俗易懂。本书以大历史观对新时代“三农”改革发展进行总体分析。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情怀和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大战略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对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论述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为我们学习宣传二十大精神提供了丰富的“三农”材料。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农村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实现历史性变革的宝贵经验,特别是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同步迈进全面小康社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鲜活经验,无疑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乡村振兴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文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战略。郑有贵研究员正是在这个宏阔的主题中作出了自己的学术努力和理论贡献。

图片12.png

李春伶  科学出版社《产业与科技》编辑部主任

   科学出版社《产业与科技》编辑部主任李春伶表示,本书选题非常好,具有学术研究的敏感性和现实的实践意义。面对国际国内竞争环境,应对国际对于粮食短缺的压力,农业振兴是国家走出困境、缓解国际市场压力的一个重要方向。本书提出了新时代以来农业农村现代化创新发展,农户应用电商平台,完善产销系统,走出一条跟过去不同的现代化之路。本书数据翔实,既综合利用国家统计数据,还采用地方数据以及各部门调研成果,取百家之所长,为论点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撑。本书是一本“大家”写“小文”的接地气的力作,图文并茂是亮点,对年轻的读者有很好的激励和启发作用。

图片13.png

王爱云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副主任王爱云研究员指出,本书特色鲜明,是“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向前推进的学术典范,充分展现了作者作为“三农”专家多年的学术功底,内容全面,框架合理,尤其是其应用四字标题具有创新性意义,值得借鉴学习。

屏幕快照 2022-12-24 下午10.07.05.png

“三农”问题研究青年学者

   来自国家发改委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辽宁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青年研究学者踊跃发言,认为《新时代“三农”发展的全面转型》弥补了新时代“三农”问题研究的空白。该书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力求对理论问题进行通俗化表达,通过互动式贯通,清晰地呈现出十八大以来“三农”改革发展历史脉络。同时,生动书写基层实践活动,把顶层宏观设计与基层实践创新有机结合,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立体而又宏大地呈现了新时代“三农”工作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图片14.png

武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武力研究员在总结中指出,本书是郑有贵研究员又一部十分有分量的著作,清晰地呈现了新时代“三农”发展战略、战略目标、发展道路的谋篇创新,重点阐析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确保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经营制度和主体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体系创新、促进共同富裕等10个重大问题,比较系统地梳理了全面推进“三农”发展转型的时代课题、实现战略目标的路径和所构建起的政策体系,是兼具“三农”工作手册功能的工具书。本书具有重要的时代内涵和实践意义,承前启后,是将历史和明天打通的专著,是“三农”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的最新结合。作者之所以在“三农”研究领域享有特殊地位、做出突出贡献,有四点值得借鉴和学习。一是,致力于“三农”事业的情怀和责任。二是,宁静致远、潜心求学的治学理念。三是,具备深厚理论功底,准确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和政治经济学的新内涵。四是,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马一鸣、龚浩整理)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