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习近平总书记致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贺信(以下简称贺信)与新中国史(以下简称国史)研究,是贺信自2022年12月8日发表近一年以来国史研究工作的鲜明主线与基本脉络,更是国史研究事业在贺信精神的引领和指导下不断发展的集中体现。贺信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关于党史国史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史研究事业在新时代发展的基本遵循、时代内涵与鲜明特征。因此,第23届国史学术年会将此确定为会议主题,旨在深入学习贯彻贺信精神,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国史研究事业高质量发展和繁荣,为国家写史、为人民立传、为时代明德。
本届国史学术年会于2023年10月14—15日在浙江省宁波市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甄占民出席开幕式并在致辞中指出,贺信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对新时代新征程接续推进新中国史研究事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新时代国史研究要深入学习贯彻贺信精神,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学术导向、价值取向,深入研究阐释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的伟大理论和实践创造,加快推动国史学科“三大体系”建设,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智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中共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主任朱瑞忠主持开幕式。中共宁波市委常委、秘书长赵海滨致欢迎辞,当代中国研究所党组成员、副所长李正华致开幕辞,致辞均强调贺信立意高远、精辟深邃,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国史研究、编纂、宣传、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与亲切关怀,对国史研究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和殷殷重托,为更好推进国史研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希望广大国史研究工作者深入学习贺信精神,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主动,坚定历史自信,创新国史宣传教育方式,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平,推出更多高质量研究成果。
在国史研究中深刻领悟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实际出发,坚持“两个结合”,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党和国家事业在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党史、国史发展,正如中共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不断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内涵,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在内的一整套制度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前行提供坚强制度保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在正确的轨道上不断推进和拓展。
观照历史、观照时代,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国史每前进一步,也要求国史研究跟进一步,总结历史发展成就与经验,把握历史发展大势与走势,探索和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史国史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工作,指出:“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与会学者强调,新时代新征程,特别是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对国史研究不断提出新的学术要求、新的学术使命和新的学术担当。贺信指出:“希望国史学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进一步团结全国广大国史研究工作者,牢牢把握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创新宣传方式,加强教育引导,激励人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更好凝聚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这就要求我们把学习贯彻贺信精神与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加快构建包括国史学科在内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在国史研究中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刻领悟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一历史真谛与理论伟力,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根据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及其里程碑意义,深入学习贯彻贺信精神,是本届国史学术年会以“习近平总书记致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贺信精神与新中国史研究”为主题召开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和学术担当之所在。贺信精神对于国史研究事业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要求国史工作者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全面、系统、学理地深入研究阐释贺信精神的基本内涵、理论意义与价值导向,在国史研究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好贯穿其中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繁荣发展国史研究、编纂、宣传和教育事业。
不断增强国史研究的学科意识,深入推进国史研究全面发展
在贺信精神的科学指引下,国史研究工作站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呈现学术新局面、取得研究新成就、发挥学科新优势。在本届国史学术年会上,国史学会会长朱佳木做了主旨报告,阐述了进一步确立国史研究学科定位的重要意义,认为深入学习贯彻贺信精神,必须通过进一步确立国史的学科定位,加快推进作为基础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国史学科“三大体系”建设。他强调,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国史的地位已经被提到了与党史并列的高度。国史工作者应当抓住深入学习贯彻贺信精神这一难得的机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牢牢把握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提高研究水平,创新宣传方式,加强教育引导,加快构建国史学科“三大体系”建设,全面推动国史研究、宣传、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积极主动地发挥国史研究的资政、育人、护国功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国史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
本届学术年会有特约论文7篇、入选论文74篇,有16位学者做了大会发言。会议还安排了分组讨论。来自中央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新中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外交事业等领域的历史进程、成就与经验,较为全面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展现了国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推进和深化了新时代国史研究不断发展。
关于国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研讨,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史研究随着新中国历史的发展而同步开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史学,在史料上从文献档案和实物向多重证据法交叉融合发展,奠基、丰富和发展其史料学基础;强调在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新中国史理论”是“关于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体性、必然性和规律性,以及这一历史发展所蕴含的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和文明观的体系化的思想认识,探讨和阐明国史的规律性认识”。大家一致认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深刻蕴含正确历史观,是新时代构建国史研究的“三大体系”、发展国史研究必须探讨的重大历史、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国史研究的重大前沿问题和主攻方向。
关于新中国政治建设的研讨,主要集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建设与发展、国家治理体系与制度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党史党建等方面。有学者从多个方面考察了1979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还有学者对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进行了述评,认为今后关于这一历史问题的研究要深掘史料,拓展研究视野和方法,诸如引入政治学、哲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方法与视角,深化对这一讨论的多方面、整体性的认识。
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研讨,主要集中在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经济政策、经济理论,以及三线建设、农业发展等方面。有学者认为,新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今天回顾和评价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必须站在新时代的思想高度,同时把问题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来观察和分析。还有学者考察了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和拓展中工农城乡关系的调适、演进和发展。此外,还有学者较为全面考察了“八八战略”,认为“八八战略”指引下的浙江发展实践成功实现了从“浙江模式”向“两个先行”的转变。
关于新中国文化建设的研讨,主要集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及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科技和教育发展、老西藏精神等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提出,建立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理论与实践基础上,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有学者以宁波翠屏山区域为案例,立足于“两个结合”,聚焦翠屏山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与活化利用。还有学者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式医药卫生现代化”建设,认为中国式医药卫生现代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健康中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于新中国社会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研讨,有学者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案例,考察了浙江的乡村振兴,认为“千万工程”的成功实践,为全国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有学者认为,防沙治沙工作是推动绿色发展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路径。还有学者强调,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水土保持工作放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环节,反映了党在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所达到的高度。
关于新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研讨,主要集中于“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与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关系、中国对外援助史、中外交流以及当代中国港澳台史等方面。有学者深入分析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面临的挑战与路径。还有学者探讨了谷牧于1978年5月率团赴西欧五国考察访问及其在推动1978年国务院务虚会召开中的作用。
围绕重大历史、理论与前沿问题推动新中国史研究进一步繁荣发展
贺信精神为新时代国史研究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国史研究必须牢牢把握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坚决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做出国史研究的学术贡献。
新时代新征程,国史研究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集中围绕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深刻反映和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彰显其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这就要求国史研究坚持和运用大历史观,把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改革开放以来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紧密结合起来,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融会贯通起来,放眼历史长河,观照时代大潮,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研究阐释好其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做出的重大创新。
新时代新征程,国史研究要着力从中国历史、从中华文明的认识视野和研究角度,加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研究,深刻认识“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推动国史学科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国史深刻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创造精神,彰显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国史研究要推动创新发展,增强创新能力,加强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研究、记述和编纂,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不断繁荣发展。
执笔人:当代中国研究所新中国历史经验研究中心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23年第6期,注释从略,引用请参考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