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近期关注
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的重要举措
发布时间: 2011-01-17    作者:周英峰 谭 浩 赵 超    来源:新华社 2011-01-17
  字体:(     ) 关闭窗口

  体现新特点,反映新要求,“双向交流任职”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创新之举

  2010年10月11日—14日,为切实帮助交流到省区市任职的干部能尽快进入“角色”,中央组织部专门举办培训班,65名中青年干部认真听取了有关部委负责同志所作的宏观经济形势、社会稳定工作、反腐倡廉建设、抓班子带队伍和网络舆论引导等专题报告。12月8日—9日,中央组织部专门为63名交流到中央和国家机关任职的干部举办了培训班,专题介绍了研究制定与组织实施宏观政策、履行行政执法职责等方面的情况和要求。一“下”一“上”两个培训班都邀请了优秀交流干部代表现身说法,传授经验。培训班学员和优秀交流干部代表在课堂进行互动交流,气氛热烈。

  习近平对交流任职工作高度重视,专程看望了到省区市交流任职培训班学员,听取学员发言,并提出了六点殷切希望:身下心下,转换角色;多学多思,适应环境;实干苦干,创造优良业绩;集思广益,团结协作;慎独慎微,树立良好形象;淡泊名利,保持良好心态。他语重心长地对交流干部说,大家在地方工作的所学所得,将会终生受用。希望大家珍惜机会,奋发工作,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条条对路、句句解渴、招招管用,取了不少‘真经’。”参加培训的中青年干部纷纷表示,“充了电,打了气,鼓了劲,信心更足,决心更大”。

  近段时间以来,中央和国家机关交流任职干部密集奔赴基层履新,同时,各地交流任职干部也纷纷抵京到岗。仔细查看交流干部的情况,不难发现,这批交流干部多数是60年代出生、改革开放后走上领导岗位的,都是各地各部门关键岗位上的工作骨干。

  中央组织部的数据表明,到地方任职的中青年干部平均年龄46.5岁,年龄最小的41岁,到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任职的有48名,其中9名市委书记人选都安排在中西部地区;到部委任职的干部平均年龄48.3岁,年龄最小的38岁。

  值得称道的是,此次“双向交流任职”在程序上所体现出来的改革创新精神和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原则,这正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的应有之义。这次双向交流,实行先下后上、压茬进行,程序公开、操作规范,充分尊重和反映各单位的意见,体现了扩大民主、增强透明度的要求,提高了交流工作的公信度。如:在人选确定上还引入了差额选拔的竞争机制来“好中选优”。根据岗位要求和人选条件、工作经历,市委书记岗位按1:3、市长和县委书记岗位按1:2的比例提出初步人选,供各省区市差额择优。同时,明确中央和国家机关每个司局级交流岗位,从省区市推荐2名以上初步人选,供有关部委比较选择。根据严格的选拔程序,最终确定了128名交流任职干部。

  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沈跃跃强调,这次双向交流任职,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和改进年轻干部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交流任职干部干得怎么样,不仅关系到个人的锻炼成长,更关系到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发展,关系到交流任职干部的整体形象,关系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效。

    1. 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从关门选拔到开门竞选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