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近期关注
转型升级,皖江长龙舞翩跹——安徽省省长王三运代表谈皖江示范区建设
发布时间: 2011-03-04    作者:李陈续    来源:光明日报 2011-03-04
  字体:(     ) 关闭窗口

  具体到今年的工作,总的要求是必须加快承接步伐,提高承接水平,着力在园区建设、招商引资、要素保障和环境优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要重点加强开发园区建设,抓好开发园区扩容升级、功能配套和体制机制创新,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园区。完成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控制区域总体规划,全面拉开起步区建设框架,科学确定集中区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建立健全财税、土地、项目审核等管理体制。落实沪苏浙皖合作框架协议,重点推进跨省市合作园区共建,大力发展“飞地经济”。

  同时,要大幅提升承接产业转移水平。围绕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园区定位,加强与境内外各地区的开放合作,创新招商形式,突出大规模、集群式承接,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更加重视产业技术、人才团队特别是研发中心的整体承接。坚持绿色承接,把好投资强度和环境评价关。着力优化示范区发展环境,加快示范区融资平台和服务网络建设,充分发挥银行、保险、担保、产业基金等多种金融业态服务功能,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信贷投放。建设一批综合性、专业性物流园区。强化海关、检验检疫等服务功能,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抓好职业教育和用工保障。进一步优化政务、市场和法制环境。加快皖江示范区城镇化建设。加大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建设力度,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产业支撑力和辐射带动力。

  专家观点

  国家发改委地区产业司司长 范恒山

  示范区建设是我国统筹区域发展、促进中部崛起、推动东中西联动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的重大平台,示范区建设规划是国家战略。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陈耀

  承接产业不是一般的平面复制,不是把它搬迁过来就行了,应该是在一个高起点上,无论它的技术装备、生产工艺、产品设计都必须要有一个新的起点,肯定是要避免污染转移,就是要在产业方面起到示范。

  安徽省社科院院长 陆勤毅

  承接产业的过程中,量的扩张与质的提高要统筹兼顾,要在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同时,坚守项目准入关、环境评估关、投资强度关,对投资与利用资源、附加值增加、投入产出效益进行全面计算。要集中建设,集约利用,集成配套,集中打造,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链 接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作为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人口3058万人,面积占全省的45%,人口占50%,经济总量占了66%,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

  皖江城市带是我国人口密集、消费需求较大的最靠近东部的中部区域,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范围覆盖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江西、湖北、山东等省市。皖江城市带将是拓展国内市场、启动内需的关键区域。 

  《规划》明确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定位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规划期为2009年—201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到2015年,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

    1. 两会新风昭示更美好的明天
    2. “两会制度”推动中国政治发展
    3. 李玲:破除公立医院的逐利机制是医改的重点
    4. 以民为本,唱响两会好声音
    5. 严肃“两会”会风 巩固作风建设成果
    6. “十三五”增长目标要待明年两会确定,6.5%增速只是测算依据
    7. 找准“两会”热点 一带一路国企改革最瞩目
    8. 两会结束,哪些楼市政策“等风来”
    9. 国企高管薪酬不能太任性
    10. 写在两会闭幕之际:群策群力 梦想可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