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深刻的、伟大的革命,但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国,决不能在改革的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
市场经济也可以同公有制或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市场经济的弊端,最好地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我国成功地抵御这一轮世界金融危机,说明社会主义制度是可以规避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带来的经济危机的。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面对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要在风险考验中把握改革方向,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在众说纷纭中开好改革药方,尤其需要站稳立场,摆正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强调指出:“我们在改革开放上决不能有丝毫动摇,改革开放的旗帜必须继续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必须牢牢坚持。”这明确宣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立场和原则,也是确保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前提。
高举旗帜把握总目标,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引领
中国的改革具有明确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总目标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旗帜鲜明地昭示了改革的根本性质,总目标明确了改革的正确方向。
向着什么方向改革,是一个根本性的大问题。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告诫人们:方向正确,改革事业就能够乘风破浪、开拓前进;方向发生偏差,改革就会走向歧路乃至最终失败。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深刻的、伟大的革命,但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国,决不能在改革的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不是放弃或改变这个制度;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或改旗易帜的邪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而不是放弃和背离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就是始终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的活力优势充分结合起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与推进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又要坚持发挥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作用;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资本主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发明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调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正是依靠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在四、五百年间创造了人类社会几万年、几千年所无可比拟的经济发展速度,创造了历史上任何社会无可比拟的社会文明。然而,市场经济具有两重性,既有优势的一面,又有弊端的一面。它的弊端就是带有严重的自发性、盲目性。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极大地激发了资本的贪婪性、逐利性,无限地放大了市场经济的弊端,造成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可消除的两极分化、阶级对立和社会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阵发性、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内忧外患,导致了罕见的战争劫难和冷酷的暴力掠夺,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激化而逐步走向自我毁灭。从1825年发端于英国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到2008年于美国爆发并迅速席卷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机,充分地印证了这一铁律,也预示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新篇章,在健全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优势,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
市场经济不能脱离社会制度而独立存在,它可以同私有制相结合,其结果是一方面带来发展,另一方面无限制地放大了市场经济的弊端,带来了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实践雄辩地证明,市场经济也可以同公有制或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市场经济的弊端,最好地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我国成功地抵御这一轮世界金融危机,说明社会主义制度是可以规避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带来的经济危机的。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败,以及我国前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挫折,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教训是:高度集中的、僵化封闭的计划经济是不会给当代社会主义带来成功出路的,反而把社会主义本身具有的优越性窒息住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前所未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功,其关键一招就是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伟大创新,对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伟大推进,也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一个伟大贡献,又是中国成功的一个关键秘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而不是要削弱这个制度,它不是自发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是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而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的是要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制度特征,是根本和必要条件,而不是可有可无。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改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改革的政治底线。
坚持一切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核心立场,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共识
中国的改革具有鲜明立场,这个立场就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为了谁、依靠谁,是一个关乎历史观、关乎立场、关乎原则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牢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坚持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和执政理念全面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决策和实践当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中再次突出地强调了这一点。《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根本立场。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期待更大,对实现公平正义的追求更高,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更强烈。与此同时,我国改革进入到了攻坚期和深水区,推进改革的难度更大,阻力更大,一些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难啃的硬骨头增加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面对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要在风险考验中把握改革方向,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在众说纷纭中开好改革药方,尤其需要站稳立场,摆正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这就是改革的强大战略定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根本要求,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遵循。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全面贯彻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与合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殷切期待,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只要我们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只要有广大群众的拥护、支持与参与,改革就一定能够成功。
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强化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保证
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根本的是两条,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这两条又是一致的。历史和现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做好中国一切事情的关键,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这一点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中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主进行的,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改什么,不改什么,哪些能改,哪些坚决不能改,以什么样的节奏改,改到什么程度,坚守哪些底线,这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具体国情,领导中国人民自己说了算的。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应该改又能够改的要坚决改,不应该改的要坚决守住,再过多长时间也不能改。《决定》突出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这个论断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核心和坚强政治保证。
为了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科学认识改革的本质要求,深刻把握改革的内在规律,正确处理改革的重大关系,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与此同时,必须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全面激发和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了更好地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中央专门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各项改革任务的全面落实。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