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年前在中国大地上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伟大爱国运动。这项运动不仅取得了最终胜利,还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篇章。
运动的起因是帝国主义列强胁迫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签订不平等条约,企图把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对于“和约”的默许态度,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首先是北京3000多名学生,冲破军警阻挠到天安门前集会演讲、游行示威,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要求惩办亲日派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人。当军警逮捕游行学生后,北京学生立即举行罢课,并通电全国表示抗议。
运动发展到6月3日、4日,当北京学生在街头演讲宣传遭到北京政府的镇压,近千名学生遭到逮捕后,马上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更大愤怒。在上海,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以各种形式积极声援北京学生。6月5日,上海工人发动了多达六七万人参加的政治大罢工,而天津、南京、杭州、济南、武汉、九江、芜湖等地工人,也先后举行了罢工和游行示威。在全国工运和学运共同形成的强大压力下,惊恐不安的北京政府被迫于6月6日释放全部被捕学生;6月10日,宣布“批准”曹、章、陆三人“辞职”;6月28日,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由此标志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从5月初到6月初,短短一个月时间,五四运动为什么发展如此迅速,影响如此强大,其中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这不能不回溯到1915年开始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易白沙、吴虞等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著名的革命刊物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这为进步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从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向封建势力开展猛烈冲击,提供了有力武器。
《新青年》从1918年1月出版第四卷第一号起改用白话文,采用新式标点符号,并刊登一些新诗。同年5月,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深刻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一些进步刊物纷纷改用白话文,并影响到全国的文言文报纸,开始采用白话文编副刊,随后短评、通讯、社论也改用白话文、加注新标点。这一系列改革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新的希望,以《新青年》为代表的先进刊物也开始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先后发表 《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和政治经济学,让中国人民看到了新思想的光芒,也认识到中国革命应效法的榜样。
从1920年9月第八卷起,《新青年》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后来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在它创办、发展的10年间,大量的革命文章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给了封建主义前所未有的批判与冲击。
同时,《新青年》还受到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有“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之赞颂,并成为青年人的良师益友。毛泽东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最爱读的杂志就是《新青年》,称“陈独秀是 ‘五四运动’的总司令”。1936年,他在延安同斯诺谈话时,就谈到“《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作用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封建思想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
第二,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了弘扬,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第三,运动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第四,提倡白话文,使语言和文字较好地统一起来,为民众喜闻乐见,极大地促进了新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第五,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新文化运动四年的努力和积累,使先进的思想、文化和观念得以传播,进而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乃至最终胜利。
当然,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对孔孟儒家思想的批判也有偏激之处,说过 “打倒孔家店”、“不读汉字书”、“废除汉字”等过头话。这是大革命时期不可避免的片面性,是时代变革前进中常见的矫枉过正。这种偏激和片面,是暂时的,运动过后会冷静下来,逐渐得到调整和修复。
今天,我们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在这个伟大的征程中,我们需要弘扬“五四”时期民主与科学的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观念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正能量,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