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近期关注
钟瑛:对上海自贸区改革试点的五点思考
发布时间: 2014-06-25    作者: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4-06-25
  字体:(     ) 关闭窗口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民建北京市委常委兼市委理论委员会主任 钟瑛

  “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的突破性亮点

  根据《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务院决定的试验区内暂行停止实施有关法律规定的决定(草案)》,在上海自贸区内将改过去的“正面清单”规则为“负面清单”规则。对“负面清单”之外的外商投资暂时停止与“负面清单”实施有冲突的《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3部法律的有关规定,暂时停止实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到目前为止,我国对外资的管理一直采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模式,所有的外商投资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活动,或者说是只能做“正面清单”上的事情。而“负面清单”是给不开放的行业和受限制的商业活动列清单,明确告知哪些领域和行业是限制或禁止外商活动的,只要未列入名单的,都属于“法无禁止皆可为”的范围。

  “负面清单”,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从法律上对外商投资最大限度的准入和保障。也就是说,新一轮开放绝非一种应对贸易下滑的短期政策,也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而是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从修正相关法律尺度入手,尝试在法律的保障下,推动贸易和投资的更大自由化。“负面清单”是对外商投资“自由度”最大的松绑。这是上海自贸区成立的第一个试点。这决定了过去各地各类“保税区”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根本区别。这一试点,将会带动金融、税收、贸易,特别是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将市场行为的主导权更多给予市场主体,促成政府从过去的管理型逐步转变为服务型等一系列变革,进而能尽最大可能释放因制度改革而带来新生产力的红利,有利于培育我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构建与各国合作发展的新平台,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这一试点如果能顺利推进,定然能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破局带来巨大示范效应。

  上海自贸区与之前成立的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其它特区相比较,在贸易、金融、投资和税收政策上享有一些特殊政策,最大特色在于金融创新空间更大,以及“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同时,相似点在于减少行政流程和扩大服务业的开放程度。

  金融改革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的最大看点

  上海自贸区的政策思路可以分为“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且以开放促改革。“开放”体现在人民币跨境结算等,“改革”则是以自贸区这个试点带动整个金融改革的推进,如区内利率市场化,即以自贸区作为支点撬动国内金融体系改革的棋盘。

  首先,人民币国际化是对外开放的关键节点。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一方面是为了降低货物和服务贸易的摩擦成本,另一方面是将金融改革的攻坚环节放在自贸区进行试点,加快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的节奏。而人民币国际化,恰恰是这两个问题的重要交叉点,因此推进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势在必行。香港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包括存贷款类、证券类、交易类和资产管理类,这可作为上海自贸区人民币业务的发展方向。同时笔者研究认为,上海相较于香港,具备政策红利、腹地经济水平和逐步提升的国际认可度等优势。

  其次,离岸金融是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一步。全球排名前5的国际金融中心共同特点是均作为全球着名的离岸金融中心,离岸金融是上海跨越区域走向全球的重要一步,目前全球离岸金融中心的外部资产为4.95万亿美元,占所有经济体的17%。对比3类离岸金融中心,笔者研究认为,上海更适合建立内外分离型,而且新加坡离岸金融可以作为重要参照物。同时完全的资本自由化并非离岸业务的必备前提,而且债券、股票等资本市场同样是离岸业务的重要部分,其亚洲美元市场的证券资产合计984亿美元,占比9%。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的核心在于重新定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上海自贸区的改革试点涉及贸易、投资、金融、行政管理等几大方面。具体来说,包含贸易的自由化、投资的自由化、金融的制度创新、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等。其中,金融改革作为上海自贸区改革试点的最大看点,一举一动都吸引着市场的眼球。

  笔者研究认为,上海自贸区的改革试点在金融领域不太可能一步走得很远。从近期看,自贸区的金融改革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在自贸区内设立金融机构(如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融资租赁公司等),其门槛或难度势必降低。二是自贸区内部分离岸金融业务势必开放,势必先从深化人民币贸易结算和鼓励跨国公司建立区域中心开始,再逐步放开到人民币可兑换、跨境投资等。但是离岸金融业务一步彻底放开的可能性很小。此外,利率自由化方面,市场期待的利率完全放开(包括存款利率)在短期内很难成为现实。三是在区内和境内之间势必会开通若干渠道允许资本某种程度地流动,如同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下的RQFII安排,但其规模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总之,上海自贸区的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锤子买卖、一步到位式的改革,也绝不仅仅是一个自由金融试验区的改革,它包含贸易、投资、金融、行政管理等各个领域,其核心在于重新定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果将上海自贸区看成是一个自由金融试验区,笔者认为,这一理解过于狭隘,忽略了自贸区内的各个领域配套改革的重大意义。

  上海会成为另一个香港吗

  上海和香港两座城市近百年来似乎有着不解之缘,时常被相提并论。先是20世纪20至50年代,香港经历了明显的“上海化”,无论是经济、文化、社会各个层面,而20世纪80年代至今,上海的现代化又似乎是对香港的复制,成为自身镜像的镜像,上海与香港始终是两颗耀眼的东方明珠,上演着另类“双城记”。

  香港作为自由港,体现在:一是贸易自由,香港对进出口贸易基本上没有管制,不存在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凡符合惯例的贸易行为均畅通无阻。二是金融自由,香港的货币市场全球最开放,资金可自由流通及调度。这些都是目前上海所不具备的,而且短期内也难以具备。

  虽然香港近几年经济增长陷入瓶颈,主要依靠中央政策红利来进行支撑,尽管如此,香港所具备的金融底蕴和开放环境,目前上海仍然有很大差距。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尽管得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但金融开放始终不是靠几个政策就能实现的。一个眼前的问题是,人民币拟在上海自贸区内可自由兑换,那么未来自贸区会不会成为热钱和地下钱庄的天堂?可见,金融开放尽管空间巨大,但难度同样巨大。同时,与香港相比,上海在内部要面临相当的竞争,目前排队申请随时准备设立自贸区的地区为数不少,包括天津、厦门、珠海横琴、广州南沙、深圳前海、重庆等地。

  从上海与香港的金融成长路径看,笔者研究认为,两者在金融中心的竞争将出现在人民币离岸业务和亚太金融中心。由于目前香港已经成为国际第三大金融中心,上海在国际业务的效率和规模都相差较远,但随着上海自贸区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试点、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试行,人民币离岸业务将与香港产生直接竞争,而亚太金融中心的竞争也将随之而至。

  总而言之,至少在短期内,期望上海追上甚至取代香港,是不切实际、不科学的想法。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对于上海将带来更多政策红利

  对于上海而言,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设立,获得机会的不仅是贸易领域,对于航运、金融等方面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1)将使上海突破已有的条框,放宽税收、外汇使用等优惠政策,有利于跨国公司内部的全球调拨、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在上海注册开业。

  (2)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推进将使得海上保险等航运服务业务在上海得以培育和集中,解决航运中心建设中金融支持的问题,这将使得上海获得更多的制度红利。

  (3)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3年1月1日起,经浦东和虹桥国际机场中转第三国的45个国家外籍旅客将享受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再加上自由贸易区的项目,自贸区将有望成为贸易和购物零关税的自由港。

  (4)免税和自由港将有利于吸引高端制造业,而自贸区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加工、制造、贸易和仓储物流企业聚集,叠加中国的产业升级。因此,自贸区对于物流的聚集效应将更加显着。

  综上所述,上海自贸区的改革试点势必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的试验田。与此前上海浦东新区和深圳前海建设不同,上海按照中央部署探索自贸区建设并非单纯的政策优惠,而是深刻的制度创新。上海自贸区政策不局限在税收优惠、补贴等政策红利上,而且还体现在金融、管理、法规等等诸多方面的创新上。因此,上海自贸区不仅对上海未来发展意义重大,也是中国经济最大的政策利好,肩负着经济体制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开放水平的重要使命。

    1. 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2. 全面从严治党要有新作为
    3. 实现“四个新作为”,需加快创新转型
    4. 奋力实现“四个新作为”
    5. 新时期上海的外来人口与城市发展
    6. 1950~1966年上海市居民零星自建住房研究*
    7. 制度性改革,必须依靠系统集成
    8. 架设传统文化通向现代的阶梯
    9. 以开放引领上海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
    10. 改革创新引领,化解刚性约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