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主题主线,对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这些重要论述、决策部署和切实举措,极大地增强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信心和决心,极大地增强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极大地增强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高度信任和爱戴,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力、凝聚力、战斗力。实践证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处于新世纪新起点的关键时刻,我们党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是党之大幸、国之大幸、民族之大幸。
《摆脱贫困》,习近平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初版,2014年8月重印。
历史告诉我们,既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贯通古今中西,又富有治党治军治国经验,并具有战略思维、国际眼光、政治定力的党和国家的领袖人物,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人民群众伟大实践中磨炼而成,从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陶冶而成,从应对各种复杂矛盾复杂局面复杂关系的非凡考验中锤炼而成。毛泽东非常喜欢《孟子·告子》中的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摆脱贫困》这本书,记录的就是1988年至1990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地区担任地委书记时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从起步到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正面临千载难逢、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机遇。然而,福建的快速发展、跨越发展,又绝非易事。面临着工农业基础薄弱、投资能力不足、全省发展不平衡的困难。就是在这样的时候,习近平同志来到作为全省贫困地区的宁德,在这里担负起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集中全力摆脱贫困的历史重任。
摆脱贫困,既要有勇,更要有谋。谋从何来?只能从实践中来,从群众中来,从调查研究中来。习近平同志上任以后,立即用两个月的时间深入调查研究,走遍了闽东九县和毗邻的温州等地,抓住“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发展商品生产经济的态势下,闽东这只‘弱鸟’可否先飞,如何先飞”这个关键问题,形成了树立“‘先飞’意识”、学会“飞洋过海的艺术”、发展工业农业和念好山海经来使闽东“丰满羽翼”的摆脱贫困大思路。并且通过两年的埋头苦干,终于使宁德地区摆脱了贫困。回首往事,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这本书的跋中写道:“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这段话,既是切身的经验之谈,又对今天我们攻坚克难、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当年,我们国家正处在从解决温饱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跨越中。这个跨越,在世纪之交已经完成。如今,我国正在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而且越来越接近这个目标。在新的形势下,《摆脱贫困》这本书有哪些现实意义呢?
第一,有助于我们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和措施切实落到实处。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指出,一个地方的工作,也有主旋律,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要有一个主旋律,要搞“经济大合唱”。得有总指挥,要讲协调、配合,每个部门、每个人都要有整体战略意识,心朝一处想,劲朝一处使,声朝一处发,就可以唱出一支悠扬、嘹亮、动听的好歌来。他在全书的跋中,深情地写道,要实现中国的繁荣昌盛,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唯有全民把经济建设当作最大的政治。还说,收集在这本书里的29篇、12万字,论及的问题方方面面,主旨只有一个,即经济建设。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习近平同志形成了一整套抓宁德工作的大思路。在经济建设上,要继续做好农业这篇大文章,但不能困守在小农经济上,而是要促成向现代大农业的转变,并加强科技兴农工作,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积极引导;要以工业为动力,但不能贪大图全,而要突出经济效益,突出自身特点;还要做好脱贫工作,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在文化建设上,要宣传好闽东锦绣山河的奇光异彩,充分挖掘闽东灿烂文化传统资源,发挥好畲族民族文化独特优势,办好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搞好闽东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还要充分发挥人大作用,发挥共青团的作用,搞好脱贫一线农村党组织建设。最为重要的,是加强经济建设领导核心建设即党的自身建设,以新的意识、新的作风久久为功、扎扎实实推进工作。
如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用力。因此,他在今年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相关部门要抓统筹、抓方案、抓落实、抓调研。
第二,有助于我们树立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指出,领导干部要带领地方摆脱贫困,必须牢固树立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人要靠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来得民心。这是一条真理。他提出要讲四句话:第一句话,“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第二句话,“熊掌和鱼,不可兼得”。不能又当官,又想发财。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第三句话,“寸心不昧,万法皆明”。第四句话,“为官一场,造福一方”。当干部的宗旨就是奉献。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提出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我们的目标,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廉洁的政府、清明的政风。领导干部一要过好自我关,二要过好人情关。要从根本上铲除腐败现象赖以生存的温床,即滥用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会腐败变质。要建立一整套系统、全面的制度以制约和监督权力的使用,这是杜绝腐败的根本性措施。要抓住重点、常抓不懈,让人民群众看到我们是动真格的,敢碰硬的,是真正要惩治腐败的。为官有四要。一是为官之本,在于造福人民;二是为官之理,在于奉献;三是为官之德,在于清廉;四是为官之义,在于明法,也就是秉公办事,不畏权贵,执法严明。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根据自己长期从事领导工作的体会提出,古人把理政治国之道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要高度重视领导者的修养问题。在实践中提高修养,在实践中获得成功,是共产党人建功立业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他提出,领导者要具备五方面的修养。一要有党性观念。共产党的党性集中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要有度量。“天下之事未尝不败于专而成于共”。一个人的成就大小看才能,才能发挥的如何则看他的度量。三要有气节。凡有成就者,必有高风亮节。在原则性问题上讲气节,在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上讲策略。四要讲诚实。要把实事求是精神贯彻到为人处世上,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五要有气魄。领导者要有快刀斩乱麻的气魄,不能犹豫不决、当断不断,要果断、大胆、正确地处理好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
如今,在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反对“四风”、严惩腐败现象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一些问题还相当严重,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改进工作作风的任务非常繁重,八项规定既不是最高标准,更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我们改进作风的第一步,是我们作为共产党人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强化责任追究,不能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要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要加强党性修养。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坦荡做人、谨慎用权,光明正大、堂堂正正。要对一切腐蚀诱惑保持高度警惕,慎独慎初慎微,做到防微杜渐。自觉远离那些庸俗的东西。
第三,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努力使调查研究之风、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实干兴邦之风在我们党代代相传。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指出,贫困地区的干部需要什么样的基本功?就是要求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我们的干部应当苦练这一基本功。他提出,当前密切联系群众最重要的是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从严治党、为人民办实事。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四下基层”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在宁德党政机关蔚然成风。他推崇水滴石穿的精神,大力提倡领导干部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前赴后继、甘于为总体成功作出牺牲的奉献精神,大力提倡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实干精神。他推崇焦裕禄精神,始终把自己看做人民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在信访工作中要求领导干部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把党的关怀和政府的济助送进普通群众的家庭。他推崇“为官一场、造福一方”的古训,又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了新解,强调领导者的责任,主要是解决“桥”与“路”的问题,为当地经济发展、群众致富搭桥,为当地经济发展确定路子;强调“行动至上”,提倡多干实事、少喊口号,提倡满负荷、紧张高效的工作节奏,今日事今日毕,提倡敢为天下先,树立“不耻落后、意气奋发、放胆开拓、争先创优”的闽东精神;强调“清廉从政”,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特别是“行动至上”这一条,习近平同志格外看重,指出: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必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他还引用马克思的话“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表示他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大声疾呼要大力弘扬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深刻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他提出,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借鉴延安整风经验,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切实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思想武器,认认真真搞好对照检查,严肃认真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切实有效搞好整改落实,进一步强化全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要把学习焦裕禄精神贯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不搞“假大空”。
第四,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在致力于带领宁德摆脱贫困的工作中,习近平同志始终把经济工作放在中心位置,又始终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在《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一文中,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过程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把发展商品生产、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作为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来抓,另一方面把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净化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一项战略目标予以重视。那种“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重硬轻软的做法,那种认为商品生产发展了、脱贫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的想法,都是违反辩证法的。他还提出,要正确处理精神文明建设中“破”和“立”的关系。“立”和“破”都是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不破不立,不立不破,相辅相成,殊途同归。他还强调,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从根本上否定了资产阶级以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为前提的“唯利是图”的价值观念。新的价值观念的主体是: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必须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因此,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于新时代文明和道德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一文中,习近平同志指出,新闻工作不能人云亦云,不加辨别地跟着各种思潮跑,没有一个界限。对当前的各种社会思潮,我们要冷静地通过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不能受随意性的支配。他针对当时在民主问题、腐败问题上的模糊认识指出,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应该是人民利益的一种法制化的体现,决不能搞极端民主化,不能脱离法制去搞所谓的“大民主”;还指出,我们不仅需要对腐败有愤怒感,而且需要拿出一套解决腐败的实际办法。他针对新闻界的思想困惑指出,我们强调的党性,包含着人民性的深刻内涵。新闻工作者要通过自己的工作,使党的看法、主张化为人民群众自觉自愿的行动。他还指出,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两大功能。舆论引导就是通过新闻报道,弘扬社会正气。而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是最经常、公开、广泛的监督方式。他还对新闻工作者提出加强自身建设的三点要求:要加强学习,提高政策理论水平;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深入调查研究;要严于律己,遵守职业道德。要求他们严格自律,正派、公正、廉洁,要有更崇高、更严格的政治操守和职业道德。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激荡影响,面对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各种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深刻教训。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关于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问题,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讲党性。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他还要求全党要树立大宣传理念,全党动手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识形态工作,要敢于担当、敢于亮剑,决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退避三舍、当“绅士”。他还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第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正在从事的振兴闽东的宏伟大业,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的指导。在地方工作的同志,如果能将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做好领导工作。我们应当有一种雷锋的“钉子”精神,挤时间学习,争分夺秒地学习。古人讲的治学“三上”:马上、枕上、厕上,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间不久,就总结出闽东经济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的六个关系。一是长期目标和近期规划的关系,克服急于求成倾向,避免把近期难以实施的远期目标超前化,又防止近期规划简单化;二是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克服片面追求高速度倾向,把有限的投资放在有效益的项目上,遏制不适宜的经济发展速度;三是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针对闽东资源的差异性与现有产业结构的趋同性矛盾,确定产业发展政策要向具有资源优势的农、林、海洋、水电等领域倾斜;四是生产力布局中的山区与沿海的关系,针对闽东沿海与山区双重经济形态的矛盾,确定了差异性布局的路子,将投入产出系数高低作为确定投资倾斜政策的依据,偏重沿海,兼顾山区;五是改革开放与扶贫的关系,针对闽东开放与扶贫存在着差异性、融合性、依存性特点,确定了用开放意识推动扶贫工作,并在扶贫工作中运用开放政策等方针,使开放与扶贫双管齐下、相互补充、相互推动;六是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针对科技教育资金不足、经济实力有限的矛盾,提出既要把科技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又要注重科技教育的效益和实效。在处理这六个关系中,贯穿着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同志把它归结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他还总结出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包括: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正确处理紧缩和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增加财政收入与搞活企业的关系,正确处理多办事和量力而行的关系。他还在《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现实选择》中,提出闽东制定自身的产业政策,需要立足于五个方面的基本出发点。一要立足于“大农业”的区情;二要依区情区力,量力而行;三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四要根据自力更生方针,工业发展要与自我平衡能力相适应;五要立足区域优势,科学选择主导产业。这些分析论述,充分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充分体现着毛泽东同志等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精神,充分体现着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抓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能动地推动事物向积极面转化等精髓。习近平同志在离开宁德时的临别赠言中,特别讲了“加强理论学习”的问题,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是我们观察一切现象、处理一切问题的武器。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领导干部,如果不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如果不用马列主义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要在革命斗争中坚持无产阶级立场、增强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是不可能的。
如今,在党担负着具有许多新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向全党特别是高中级领导干部提出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学习党史、军史、国史的号召。他指出: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坚定的信仰始终是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抵御各种诱惑的决定性因素。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他特别强调要认真学习运用以下这些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一是要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的,即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的,也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的。二是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三是要学习和掌握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才能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四是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总之,《摆脱贫困》这本书,记录着习近平同志在担任地委书记时对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实践的深邃思考,这些思考与习近平总书记当前在领导全面深化改革、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工作中所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交相辉映、紧密相关。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党的优良传统是如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清晰地看到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如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是如何实现从摆脱贫困到实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特别是可以清晰地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治理宁德时形成的许多工作思路同今天的治国理政思路是如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作者系求是杂志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