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近期关注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历程、特征和意义
发布时间: 2022-04-02    作者:李龙强 罗文东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年05期 2021-09-15
  字体:(     ) 关闭窗口

  内容提要: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而奋斗,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主体、实现共同富裕;坚持独立自主、适合中国国情;坚持开放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具有欧美资本主义现代化无可比拟的本质特征和显著优势。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奇迹充分证明了国家发展模式和现代化道路是多种多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使处于低潮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充满了新的动力,而且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开辟了新路。

  关 键 词: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现代化建设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时代的进步潮流,善于从战略全局高度谋划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大业,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而奋斗,“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①,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一、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文明上没有断层的国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始终走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然而,西方主要国家相继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民主革命和工业革命后,率先掀起现代化浪潮;中国人民也在新旧思潮和中西文化的冲撞下走上了现代化的征程。但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严峻挑战,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正如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所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有其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的一方面,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半封建的社会;但同时,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殖民与地半殖民地的中国”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的历史任务;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也必然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早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就领导人民为“四个现代化”而奋斗。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③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中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的战略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多次强调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1953年,他在确定党在过渡时期的“一化三改”总路线时,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④。1954年,毛泽东强调要“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⑤。周恩来认为,“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⑥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⑦这表明我们党对“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认识已经比较清晰和完整了。1963年9月,经毛泽东修改的《关于工业发展问题(初稿)》明确指出,我们的工业发展可以按两步走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第二步,使我国工业接近世界先进水平。1964年12月,周恩来明确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设想。“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经济发展分“两步走”: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⑧1975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了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在新中国成立以后29年内,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四个现代化”取得了重大进展和历史成就;但由于党在全国范围内执政时间不长,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上当时复杂紧张的国际形势和“左”倾错误的影响,先后出现过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甚至发动“文化大革命”等错误。这一时期的艰辛探索以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为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提出完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战略安排,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理论准备和实践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强调: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⑨。1979年12月,邓小平提出:到20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实现小康水平。他把这个目标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即“小康之家”。1980年2月,他又重申:“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⑩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定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20年“翻两番”: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00年,在新的基础上使工农业年总产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1)随后,邓小平又将20世纪末的战略目标,由“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改为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12),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作中国式的现代化”(13)。这是“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14)。这种调整既考虑到国家基础弱、底子薄的实际状况,也认识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继而,邓小平又对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作出跨世纪的构想。1987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我们确定了两个阶段的目标,就是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然后在下个世纪用三十到五十年的时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5)“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16)。党的十三大概括了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思想,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第三步目标称为“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样,我国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是: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基本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人均达到1000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用30年到50年的时间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17)1992年党的十四大再次肯定这一发展战略,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原定1990年达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目标,于1987年提前完成;原定2000年达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于1995年提前完成。我国胜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明确提出“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步,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首次提出,是对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继承和发展,是第三步战略的具体化,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带领全国人民努力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纲领。党的十六大重申了新“三步走”战略,并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界定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次大会还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并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看作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安排把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15年,并确定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更高目标,勾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可以说是“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目标的“升级版”,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强音。

  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已提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也如期建成,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社会保持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一百年来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18)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质特征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是一个单纯抽象的概念和空洞的口号,而是丰富和拓展了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境界和新要求。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富强”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是当今时代的鲜明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和人口大国,只有既富又强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只有“民富”与“国强”相统一,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富强”不仅是一个经济范畴,而且是一个综合概念,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统一,是富国、强军、惠民的统一。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社会生产力将大幅跃升,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其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现代化语境中的“民主”,主要是指民主的制度化、法治化、程序化,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广泛有序地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拥有高度的政治文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成熟定型并发挥显著优势。“文明”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水平和精神生活状态的显著标志,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修养、科学素质等。“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9)没有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就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蔚然成风,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成为国家稳定发展的定盘星和驱动力。“和谐”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社会文明,城乡居民普遍拥有较高的收入、健康的生活、完善的公共服务,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公平正义得到彰显,社会充满活力又规范有序。“美丽”是指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建设,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生态文明,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成为普遍福祉,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境界。

  从唯物辩证法关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来看,我们建设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内在地包含着现代化的一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中国现代化的个别三者的区别和联系,不仅符合现代化的一般属性和普遍规律,而且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特殊规律,适应中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和发展要求。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努力促进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成功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

  第一,坚持人民主体、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和价值追求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保证全体人民政治社会生活权利,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现代化,在发展动力上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建设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在目标追求上强调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现代化的成果;在评价标准上强调以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现代化成效的标准。这种现代化不是对物的现代化的简单否定,而是人与物相统一的更高层次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避免重蹈西方国家以资本为中心,导致物欲膨胀、人的异化、精神空虚的覆辙。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人民主体地位在发展成果、财富分配上的体现。“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20)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2)。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追求的是物质的客观尺度和人民的主体尺度的统一、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

  第二,坚持独立自主、适应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现代化的规律是不能违背的,但现代化的道路是可以选择的。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收获属于自己的现代化成果。中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中国的现代化不能模仿他人、依附别国,必须自力更生、独立自主。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23)习近平也强调:“坚持独立自主,就是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24)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创举。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证明,中国既没有与人类文明“脱钩”,又没有模仿依附他人;既融入经济全球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又没有滑向“西方轨道”。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立足点。“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我们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25)

  第三,坚持开放合作、维护世界和平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不走侵略掠夺、殖民扩张的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逻辑,开辟了“强而不霸”的和平崛起之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倡导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文化精神。古代丝绸之路是为了东西方交流互鉴、共同发展,当今“一带一路”更是为了开放合作、共促繁荣。从世界近现代史看,16世纪是葡萄牙、西班牙瓜分世界,17世纪是荷兰争夺海上霸权,18、19世纪是英法争霸,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德国日本崛起、两次世界大战接踵而来,20世纪是美苏对抗、冷战阴云弥漫全球。这些国家强大后都走上了霸权之路,而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以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中国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26)

  第四,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现代化。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绿色发展的要义是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的兴衰存亡。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水量充沛、树木茂密、土壤肥沃的地区,而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土地沙漠化导致古代埃及、巴比伦文明的衰落。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由于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实行“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政策,造成了大气污染、水质恶化、资源枯竭等严重生态危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成果,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因而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任务。习近平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它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27)。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抛弃损害生态环境的增长方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加快构建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团结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一道建设美丽中国和美好世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又要推进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习近平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28)。这些重要论述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发展作出全面规划,从2021年起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把握新发展阶段是明确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明确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科学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明确我国发展的主要途径,为应对新发展阶段的机遇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战略选择。三者紧密联系、有机统一,集中体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三、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历程,而且避免了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贫富两极分化、对外侵略扩张、生态环境破坏等深重灾难,创造了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伟大奇迹,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的成功实践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29)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30)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和共同的道德标准。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种严重的犯罪、堕落、绝望。“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31)在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指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基本路线。要搞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兴旺发达起来,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主要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的。”(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3)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要解决往什么方向走的根本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完整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也就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后一句规定了实现途径,也就是说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完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任务。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4)。如果只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讲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会偏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确方向。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要解决制度模式的选择问题。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群众决定的。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我们治国理政的根本,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思想上必须十分明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35)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和革命建设实践的基础上长期形成、内生演化的。国家治理体系需要不断改进,需要现代化,但怎么改进,怎么现代化,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要以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前提和最终目的。否则,就会出现颠覆性错误,引起经济衰退、政治动荡和社会动乱等严重后果。

  实践是检验思想理论是否科学的最终标准,也是衡量社会道路是否正确的根本尺度。中国共产党刚在全国范围内取得执政地位,毛泽东就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36)经过70多年的奋斗,我们不仅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有了自己生产的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而且建立了种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高速铁路、航空母舰、超级计算机等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实现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2013年至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接近7.0%,高于同期世界2.9%的平均增速2倍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稳定之锚。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严峻形势下,我国成为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经济规模不仅稳居世界第二位,而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达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稳步迈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中国共产党100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新中国70多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40多年举世瞩目的成就,都从不同层面验证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强大活力和显著优势。

  180多年前,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清王朝的统治下,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今天,我们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一个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成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14亿中国人赶上并引领时代潮流,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们决不能走封闭僵化、固守以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背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邪路,只能走改革开放、促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路。习近平强调:“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37)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方向和原则,要在我国发展的方针政策、规划部署和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和体现。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具有巨大的国际影响。尤其是苏东剧变以后,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国际金融危机又使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却持续推进,吸引着世界进步人士和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一些媒体认为,中国造就了20世纪最壮观的经济奇迹之一,扭转了20世纪后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趋势。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彭斯对中国现代化道路十分赞赏,认为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曾有过高速且持续的经济增长,但从未见过像中国这样规模庞大的经济体,在一段长时间内如此强劲增长,其发展规模和重要性之大,影响人口之多,都是空前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独一无二。(38)巴勒斯坦人民党总书记萨利希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帮助中国人民实现了减贫脱贫,实现了最大限度的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主义的未来并没有随着苏联的垮台而终结。与此相反,世界各国现在仍然有不同的社会主义探索,也存在着不同的社会主义模式。近年来,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美好世界,这些经验可以帮助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推进全球减贫,保护自然环境,维护世界公平正义。我们认为,中国道路、中国理念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马克思主义将永远为世界发展注入动力。”(39)

  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其影响将是世界性的。“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40)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国民经济总量属于世界前列。“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41)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42)我们坚信,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奇迹和经验,充分证明国家发展模式和现代化道路是多种多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使处于低潮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增强了信心,而且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开辟了新路、贡献了智慧。当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将更加充分地展示出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630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81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316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350页。

  ⑥《周恩来选集》下卷第132页。

  ⑦《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16页。

  ⑧参见《周恩来选集》下卷第439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2—163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6页。

  (11)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页。

  (12)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7页。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4页。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0页。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1页。

  (17)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6页。

  (1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2、7页。

  (19)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161页。

  (20)《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495页。

  (2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

  (22)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5页。

  (2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页。

  (2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29页。

  (2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14—15页。

  (26)同上书,第16页。

  (2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61页。

  (28)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59页。

  (29)同上书,第60页。

  (30)《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4页。

  (3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7—168页。

  (3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8页。

  (3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8页。

  (34)同上书,第105页。

  (35)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8页。

  (36)《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329页。

  (37)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载《求是》2021年第9期。

  (38)[美]斯彭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独一无二》,载香港《信报》2005年2月3日。

  (39)转引自宋涛主编:《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国际会议实录》,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84—185页。

  (40)《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5页。

  (4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

  (4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7页。

 

  作者简介:李龙强,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罗文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