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近期关注
冷兆松:拓展新时代政治史研究的微观视角刍议
发布时间: 2023-01-10    作者:冷兆松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2022-11-25
  字体:(     ) 关闭窗口

拓展新时代政治史研究的微观视角刍议

——以政治站位相关概念为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时代日益成为新中国史研究的重要领域,加强新时代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而且有助于探讨其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为此,新时代政治史研究已经涌现了大量成果,对我们理解新时代的重大意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以宏观视野切入较多,以微观视角切入较少。如何从微观角度深化新时代政治史研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即以关键性概念进行多维度拓展、多层次深化相关问题研究。对此,本文拟以近年来出现的政治站位相关概念为例,从立足经典文献、历史与现实以及面向未来三个维度深化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从微观视角拓展新时代政治史研究。

立足经典文献,揭示政治站位相关概念的内涵及彼此间的逻辑关系 

  2015年2月16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对中共山东省委常委班子民主生活会纪实的报道,这是该报第一次提及“政治站位”这个概念。此后,《人民日报》对这一概念的使用不断增加。2018年底,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央视新闻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汉语盘点2018”揭晓仪式,政治站位成为当年度十大新词语之一。可见,政治站位的使用益发频繁,所产生的影响力也日益广泛深入。事实上,政治站位一般与“找准”“提高”等词紧密联系在一起,即找准政治站位、提高政治站位等,这又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自我革命直接相关。因此,要理解政治站位的深刻内涵,就需要我们立足中共十八大以来涌现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政治站位问题,曾从多个角度做了全方位的论述。例如,2017年10月25日,他在中共十九届一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强化政治责任”,“中央委员会的每一位同志都要旗帜鲜明讲政治,自觉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找准政治站位,增强政治意识,强化政治担当”。又如,2018年2月28日,他在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在重大改革考验关头,领导干部选择什么样的政治站位,对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具有关键影响。是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还是只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是真心实意拥护和支持党中央决策部署,还是台上喊大口号、台下打小算盘;是坚定改革立场迎难而上,还是推诿塞责遇到困难绕着走,都是重大考验。这是检验高级领导干部党性原则强不强的具体体现,也是检验‘四个意识’牢不牢的重要关头。”再如,2019年7月9日,他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央和国家机关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一把手做工作要首先自觉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对标对表,同党中央决策部署对标对表,提高政治站位,把准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态度,严守政治纪律,经常校正偏差,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决不能在政治方向上走偏了。”

  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及政治站位时分别用了不同的表述,其中既有“找准”,也有“选择”,还有“提高”。不难发现,不同的搭配进一步突出了政治站位在党的建设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总体来看,就是要求全党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所明确提出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笔者认为,政治站位大致可以理解为,个人或组织在一定社会体系中所处政治地位、所持政治立场、所达政治水平。这是一个相对固定且抽象的概念,要进一步理解其深刻内涵,既需要对其相关概念有进一步了解,剖析彼此间的逻辑关系,更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语境,尤其是承载其表述的新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因此可以理解为,政治站位的内涵基本不变,但随着新时代政治实践的演进,其相关概念又不断丰富、发展、创新,要增进对政治站位相关概念的理解,就必须不断加强对最新的、最权威的相关文献的学习和体悟。

立足历史与现实,揭示政治站位相关概念历史演进的轨迹和规律 

  毛泽东曾提出党史研究要运用“全面的历史的方法”,并将其称作“古今中外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要看,物质和精神也都要看”。显然,研究政治站位相关概念也需要立足历史与现实,这是拓展新时代政治史研究的又一条重要路径。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断强化自身建设,促进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其成功经验及重要政治主张在全体党员干部、社会各界都引起了积极反响,“四个意识”等党的重要政治主张得到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关注。在此背景下,提高政治站位、找准政治站位、政治站位不高、政治站位缺失等以政治站位为基础概念的政治话语应运而生,政治站位相关概念成为广为传播的新词、热词。以提高政治站位为例,以《人民日报》刊登的文献为主要依据,遵循编年史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清晰地揭示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和要求的历史演进轨迹,也能更好理解不同时期党的建设所面临的现实任务。

  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提高政治站位的内涵和要求主要包括三点: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在思想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016年9月29日,《人民日报》首次出现提高政治站位这一表述,即“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领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位,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领域、各方面工作的领导”。11月26日,该报对提高政治站位的具体表述为“要增强‘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在思想和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017年1月11日,该报对这一概念的具体表述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提高政治站位,真正做到向核心看齐”。

  从2017年3月开始,提高政治站位的内涵增加了一个新的要点,即增强“四个自信”。3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置身伟大时代,投身伟大事业,人民政协各级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自觉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

  中共十九大后,提高政治站位的内涵和要求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对党的最新理论的消化吸收以及对党自身建设相关要求的进一步落实。2018年1月16日,中共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召开会议,提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增强政治能力,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2019年4月公布的《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明确规定:“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政治站位,彰显政治属性,强化政治引领,切实增强政治能力,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可见,这是对“在思想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的胜利召开把提高政治站位的内涵和要求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会议强调:“中央政治局要带头严格遵守党章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要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带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这既对提高政治站位注入了新的内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9日,《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党组)要提高政治站位,按照党中央部署,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作出专题部署,提出具体要求,着力抓好落实,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

  提高政治站位这一概念的历史演进轨迹表明,其概念的内涵和要求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政治成果创新的步伐而不断丰富发展的。因此,我们在开展新时代政治史研究时,必须要有历史和发展的眼光。

面向未来,进一步阐述政治站位相关概念的重要作用

  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在京胜利召开。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所做的报告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断既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多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都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奋力夺取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途上,更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密团结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决定》明确指出,把“团结奋斗”纳入中共二十大的主题,“是要郑重宣示,我们必须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面向未来,政治站位相关概念作为新时代形成的具有广泛传播力的大众传播的新词、热词,对于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及海内外中华儿女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可以继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在不同的语境下,其相关概念也会更加丰富。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也一直在路上,这就预示政治站位相关概念会不断完善。正如中共二十大报告所提出的:“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中共二十大闭幕后,中共中央明确提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和长期战略任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决定》下发后,全国已经拉开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的大幕,这也是积极引导全党普遍提高政治站位的重要黄金期、窗口期、机遇期。

  回望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全面从严治党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征,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政治站位相关概念正是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重要产物,对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向未来,政治站位相关概念还会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学界有责任和义务不断加强阐述其流变过程、理论内涵、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等,以不断丰富新时代政治史研究。

  综上所述,通过对政治站位相关概念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除宏观课题外,新时代政治史研究的微观视角之一还包括对关键政治话语概念的探讨,即以关键核心概念为研究线索,多维度拓展、多层次深化,力求达到对新时代政治史某个重要议题的深化。事实证明,研究新时代政治史不仅是为了搞清历史事实、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更是为了服务中国的现在和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所强调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新时代政治史研究,既要延续传统又要紧追时事,以更好发挥服务现在、服务未来的史学研究使命,以敏锐的政治嗅觉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及时发现政治站位相关概念这样既具有重大政治影响又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微观课题,充分发挥从微观视角切入研究主题的灵活性、快捷性,拓展和深化新时代政治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作者简介]冷兆松,法学博士,研究员,当代中国研究所。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22年第6期,注释从略,引用请参考原文。

    1. 刘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学习观的新发展
    2. 【献礼二十大】中共十八大以来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成就与启示
    3. 【献礼二十大】新时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工作创新发展的重大成果
    4. 【献礼二十大】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成就与规律性认识
    5. 吴超: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探索与创新
    6.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艺制度的话语创新
    7. 新时代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合作的机制、成就与意义
    8.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探析
    9. 中国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1949-2019):演进特征及优化策略
    10.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历史逻辑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