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近期关注
宋月红: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发布时间: 2024-03-27    作者:宋月红    来源:新湘评论 2024-03-27
  字体:(     ) 关闭窗口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要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上作出贡献。”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绿色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立足点、基本出发点和实践落脚点,融入并赋予新质生产力以绿色底蕴、内在机理和鲜明品质,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根基、源泉与动力。新质生产力是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基础上的高质量发展,是在不断推动绿色发展进程中的全面发展。

  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人类社会是在同自然的共存互动中生产、生活和发展的,保护和发展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产力来源于人类社会依托并作用于自然,发展生产力则要处理和解决复杂多变的生态环境问题,使生产方式、发展方式适应和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需要,培育和供给发展的绿色底色与意蕴。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随着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发生深刻转变,坚决摒弃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和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把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重要前提和基础,自觉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大力发展和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在发展中降碳、在降碳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新时代高质量发展。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逻辑,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深刻彰显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辩证统一,指明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必由之路。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充分尊重和顺应自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等重大关系,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推动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

  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绿色科技成为科技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方向,这是人类建设美丽地球的重要手段。新时代以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发展,一方面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另一方面要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以先进绿色技术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不断推动科技赋能绿色发展。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链供应链,在优势产业和产业优势领域深耕细作,更好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坚持系统观念,保持战略定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不断形成绿色低碳产业竞争优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绿色低碳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把发展的基点放到创新上来,把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核心载体,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统筹认识和把握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积极稳妥实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产业结构绿色升级,强化科技支撑和财税金融支持,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着力营造良好的绿色金融环境,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优化资金供给结构,稳步扩大绿色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打造现代绿色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健全保障体系。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加强对绿色产业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和支持,打造绿色发展高地,推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良好生态环境则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推动形成和发展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强化公民环境意识,增强全社会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使人们日益养成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和生活习惯。倡导推广绿色消费,广泛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建设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推动全社会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选自《新湘评论》2024年第6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