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近期关注
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重要论述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6-12    作者:周进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4-06-12
  字体:(     ) 关闭窗口

  内容提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扎实的实践基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发展成为惠及全球发展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致力于推动建设更紧密的“一带一路”伙伴关系,更好惠及沿线国家;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健康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增进交流互鉴,不断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经济全球化;全球治理  

  作者简介:周进(1977-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推进,全球经济增长和贸易、投资格局正处于深刻调整的关键阶段,同时又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习近平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洞察人类前途命运以及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于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已经发展成为惠及全球发展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行稳致远,指明了正确方向,擘画了宏伟蓝图,提供了根本遵循,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体和世界市场等思想,为国际合作开辟了新路径,积极推动并引领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完善。

  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渊源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顺应时代潮流、历史大势提出的发展战略,是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之一。

  1.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世界市场和国际合作等理论

  习近平指出:“世界格局正处在加快演变的历史进程之中,产生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分析把握其出现的各种变化及其本质,深化对资本主义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深刻复杂变化的规律性认识。”世界市场是马克思一生中对资本主义长期研究和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因素,“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新航路的开辟“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在短短的100年间,新兴的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图,进一步发展世界市场,而且比以往几个世代的全部发展成果还要大。世界市场的拓展,客观上“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习近平还深入思考世界市场严重的不平等问题。他指出,“发展不平衡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不平衡”。马克思在研究世界市场的过程中,已经开始特别关注世界市场中的少数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和话语权问题。他指出,若干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市场占有绝对的话语权,这种现象尤以英国最为突出,以至于称英国堪比“世界市场暴君”,非但没有将世界市场的发展摆入正轨,反而发挥着一种“世界市场的恶魔般的影响”。针对世界市场严重的不平等问题,习近平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际合作思想中汲取理论智慧。国际合作的动力在于共同利益的存在。资产阶级政权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而联合压制无产阶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欺凌、殖民落后民族国家,让马克思恩格斯认识到,“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民族国家的独立、平等,也为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形成了基本的国际准则。关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合作的必要性问题,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而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解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内部矛盾,也需要庞大的市场和更多的原料。这为以“世界共同的经济关系”为动力发展国际合作创造了可能性。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世界市场、国际合作等理论的继承发展。正如习近平所言:“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融入世界市场、推进合作共赢的务实举措。

  2.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久远的历史积淀

  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从全球大历史的视野来看,2000多年前汉代张骞受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通往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在人类长期处于分散隔绝、鲜少接触沟通的历史上一枝独秀。古代丝绸之路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同时,汉代商人也开始开辟从中国广东、广西沿海经南海通往东南亚和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随着造船与航海技术的发展,明朝郑和船队7次下西洋,航行于南海、印度洋直至东非,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盛况达到了顶峰。

  习近平指出:“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国际倡议,传承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一贯的“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

  3.源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思想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这一历史使命,通过实行对外开放,在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得以实现。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取向,将发展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但受冷战、国家关系等因素影响,外部合作受到了一定局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决定把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我国以构建经济特区为突破口,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推动融入国际大循环,成为对外开放战略实践的主线;扩大对外开放构成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推动对外开放由经济特区向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格局转变,成功地找到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对外开放道路,初步总结和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理论。对外开放成为中国持续发展、走向繁荣富强的基本国策,也彰显了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责任担当。对外开放理论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推动国际合作、促进人类共同发展进步,为新时代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展国际合作思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把握世界历史发展大势,抓住时代发展的主要矛盾,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间地带”“三个世界”等理论,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在美苏严重对立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寻找到中国与广大“中间地带”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并展开合作,推动中国成为发展和实现世界合作的重要力量,增强了当时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的信心,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展国际合作思想提供了借鉴。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判断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世界文明多样性、综合安全观和构建和谐世界等思想理论,创新了国家之间交往合作的新模式,为国家之间实现合作共赢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国际合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将马克思关于世界市场、共同体等思想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丝路精神相结合的时代产物,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造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成果。

  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基础

  从现实维度看,世界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时期。国家间战略竞争摩擦不断加剧,地缘政治博弈色彩明显加重,国际合作日益受到严重破坏。“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应对严峻现实挑战的考量和扎实的实践基础。

  1.实现更高层次合作共赢的实践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对外合作战略,致力于实现和平共处的国际合作目标,建立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霸权主义的国际统一战线,真诚维护并努力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团结,为打破大国欺侮小国、富国压榨贫国的国际旧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科学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积极推动国际合作机制发展,致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新时代中国推动实现更高层次国际合作共赢提供了新的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始终强调要“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势和近年来有所抬头的逆全球化思潮、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习近平提出,要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指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使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截至2023年10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从无到有,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蓬勃发展,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成立了20多个专业领域多边合作平台,取得丰硕成果。

  2.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实践基础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对外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的必然要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分工、贸易规则乃至整个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都面临重大调整,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对外关系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此,中国提出要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开放型经济比封闭型经济更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和总体趋势,也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当然,开放型经济也不同于外向型经济,前者是以降低关税壁垒和提高资本自由流动程度为主,后者则是以出口导向为主。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需要构建“一带一路”新平台,为国内经济机构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为促进国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新机遇,塑造中国对外经贸合作新格局,为中国深度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提供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既深入指导我国对外开放,又引领世界各国共同开放,是新时代我国建设开放型经济、构建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创新理论。

  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践基础

  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经过改革开放数十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已进入增长换挡、动力转换、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面临重新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国际上,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形成历史性交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中国实际需要,提出了创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创新国家治理理念、国内体制机制和国际合作模式,为我国创新发展营造更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提供激励保障措施和良好的制度环境,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水平。习近平强调:“要把‘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合作建设面向沿线国家的科技创新联盟和科技创新基地,为各国共同发展创造机遇和平台。要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

  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基础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提出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集中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积极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代表了历史进步、时代潮流与未来发展的方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我们共同应对安全、气候变化、重大疾病等领域的问题与挑战。中国不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积极倡导者,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实践者。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注重的是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既是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与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的管总规划,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体现和具体化。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探索远亲近邻共同发展的新办法,开拓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其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基本原则与理念

  “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原则是共商、共建、共享。在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中,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理论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共商”就是沟通协商,集思广益,充分尊重各国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法律制度、营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共建”就是共同参与,深度对接有关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通过双边合作、第三方市场合作、多边合作等各种形式,鼓励更多国家和企业深入参与,持之以恒加以推进。“共享”就是互利共赢,各方通过合作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这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以共商为基础,沿线各国虽发展水平、经济规模、文化习俗等差别很大,但作为平等主体都可以参与到协商中来,兼顾各方利益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切实凝聚力量、体现各方智慧。以共建为途径,沿线各国发挥各自在地理区位、自然资源、资金、技术、人才、人文等方面的优势,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激发潜能,适应并推动各国繁荣发展。以共享为目的,沿线各国坚持互利共赢,在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经贸合作、互联互通、人文交流等多方面、全方位实现成果共享。随着中国在国际合作中承担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也逐渐成为全球共识。2017年9月,联合国大会通过“联合国与全球经济治理”决议,要求各方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改善全球经济治理,加强联合国作用,同时重申联合国应本着合作共赢精神,继续发挥核心作用,寻求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共同之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理念是开放、绿色、廉洁。2019年4月,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指出:“我们要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不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把绿色作为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坚持一切合作都在阳光下运作,共同以零容忍态度打击腐败。”这是习近平第一次明确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需要秉持的理念。开放理念,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一条重要经验,更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方向。绿色理念,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底色,不仅是中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念,也是助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中国主张。廉洁理念,是“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行稳致远的坚强保障,各国政府都期待继续完善反腐败法治体系和机制建设,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昭示各方共建风清气正的丝绸之路决心。随着推进“一带一路”由“大写意”阶段转为“工笔画”发展阶段,沿线各国秉持这一理念,不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2.主要目标

  习近平强调,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建设更紧密的“一带一路”伙伴关系,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内在要求,为全球共同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添新动力。2017年5月,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演讲中首次系统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愿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此后,习近平又陆续丰富发展其内涵,提出共建机遇之路、廉洁之路、数字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北极(冰上)丝绸之路等愿景。2021年4月,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进一步提出建设“一带一路”伙伴关系的建议,即建设更紧密的卫生合作伙伴关系、更紧密的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更紧密的绿色发展伙伴关系、更紧密的开放包容伙伴关系。

  共建“一带一路”为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铺平了道路,并最终促进实现“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目标。

  3.核心内容

  互联互通是人类社会的不懈追求,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容。努力实现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以下简称“五通”)为核心内容的互联互通,其本质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

  “五通”组成的互联互通相互联系,构成了“一带一路”建设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政策沟通为互联互通从顶层提供保障。实现政策沟通,形成政策协调、规划对接的合力,促进相关国家协同联动发展,不断夯实“一带一路”建设的政治基础。自2013年以来,“一带一路”倡议与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蒙古的“草原之路”、越南的“两廊一圈”、东盟的《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非洲联盟的《2063年议程》、欧盟的“欧亚互联互通战略”等国家和地区组织的发展规划有效对接。设施联通是互联互通的基石。构建以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为引领,以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等大通道和信息高速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管网等为依托的互联互通网络,有助于实现设施联通和联动发展。贸易畅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在贸易畅通方面,共建“一带一路”逐步形成自贸区网络体系,不断优化贸易结构,持续扩大货物贸易规模,促进了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不断释放互利合作的活力,进一步提升了各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资金融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在资金融通方面,中国与沿线国家积极拓宽多样化融资渠道,不断创新投融资方式,持续完善金融合作机制,设立亚投行、丝路基金,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初步建立起多元、包容、可持续的投融资体系。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人文基础。实现民心相通,不断搭建沿线和世界各国的友好桥梁,让“一带一路”建设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沿线各国开展形式多样、领域广泛的公共外交、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健康、绿色发展和对外援助等交流合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六廊六路多国多港”是互联互通的重要依托。以经济走廊为依托推进互联互通,是实现协同推进与分类施策有机统一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中国内外联动发展的重要举措。经过十年发展,“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已基本形成,一批标志性项目落地生根并取得实质性进展。

  4.主要工作机制(模式)、方法和平台

  签署合作文件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机制。与中国签署合作文件的主体,既有国家、国际组织,也有各国的地方政府,甚至包括企业集团、非政府组织,这充分说明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已与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涵盖基础设施建设、产能合作、经贸、金融、科技、社会、人文交流、生态环保、抗击疫情等领域,带动全球国际合作效应显著,充分体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共享性与开放性。其合作范围从亚欧大陆逐步拓展到非洲、拉美、南太平洋、西欧等地区。

  设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等金融合作机制。中国倡导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从资金融通层面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推动作用,是对现有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作为亚洲新兴国家主导创办的全球性的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设立在全球治理领域是一个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实际意义的新事物。此外,在2017年5月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宣布由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提供25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用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产能合作、金融合作等领域。

  商建自由贸易区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路径。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贸易安排一直是驱动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的两个轮子。2014年12月5日,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谋划大棋局,既要谋子更要谋势,逐步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商建自由贸易区,使我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更加紧密、往来更加便利、利益更加融合。”截至2023年12月,我国已与包括塞尔维亚、毛里求斯、马尔代夫、格鲁吉亚、澳大利亚、韩国、瑞士、冰岛、哥斯达黎加、秘鲁、新西兰、智利、巴基斯坦、东盟、厄瓜多尔、尼加拉瓜、柬埔寨等在内的国家和地区签署20份自由贸易协定,自由贸易伙伴遍及亚洲、拉丁美洲、大洋洲、欧洲。与此同时,中国也在推进多个自由贸易区谈判,包括中国—海湾合作委员会、中国—以色列、中国—挪威、中日韩、中国—巴拿马以及多个自贸区协定的升级谈判等。中国将继续加快自贸区建设,形成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基础、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第三方市场合作模式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创新之举。所谓第三方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体引导各自企业共同开发第三方国家市场的合作模式。自2015年6月中法两国政府正式发表《中法关于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联合声明》以来,第三方市场合作逐步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模式。2019年3月,第三方市场合作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同年4月,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我们欢迎多边和各国金融机构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投融资,鼓励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通过多方参与实现共同受益的目标。”作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模式的创新,第三方市场合作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不断推进相关国家之间的互补、互利、开放、包容,有助于进一步扩大“一带一路”伙伴关系网络,拓展合作空间,提升合作动力。

  共建“一带一路”在实践中打造了越来越多便于双多边交流合作的平台。在习近平亲自擘画、部署、推动下,共建“一带一路”还通过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设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咨询委员会、“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国际丝绸之路科学院等平台,深化对话合作与交流,全面提升共建实效。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最高规格的国际合作平台,2019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宣布了一系列新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提出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开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阶段。在这次论坛筹备进程中和举办期间,各方达成了283项务实成果,与会企业家签署了总额640多亿美元的项目合作协议。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提出,中方将同共建“一带一路”各国加强能源、税收、金融、绿色发展、减灾、反腐败、智库、媒体、文化等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继续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成立高峰论坛秘书处。

  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行稳致远,指明了正确方向,擘画了宏伟蓝图,为推进并引领国际合作开辟了新路径,推动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1.应对全球信任赤字、和平赤字挑战,建设更紧密的“一带一路”伙伴关系,更好惠及沿线国家

  基于对世界经济发展状况的科学判断,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契合了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需要,顺应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潮流,得到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

  在基本理念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摒弃了西方传统的丛林法则和零和博弈思维,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和义利并举、以义为先的正确义利观;在基本原则上,奉行“国无大小、一律平等”的宗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在建设导向上,坚持以发展为导向,致力于通过加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互利合作,共同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作为中国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逐步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共识,不仅与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蒙古国的“发展之路”、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科威特的“2035愿景”、土耳其的“中间走廊”等国家战略实现战略对接,还与东盟的“互联互通总体规划”、非盟的“2063年议程”、亚太经合组织的“互联互通蓝图”、联合国的“2030可持续发展倡议”等国际组织战略进行有效协调,达成促进互联互通、支持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共识,屡次被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以及其他区域组织等有关文件中。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沿线国家和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开展金融、贸易、投资等各方面广泛合作。经过多年发展,“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已基本形成,一批标志性项目落地并取得实质性进展,一些领域的合作项目扎实推进。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让将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使各国获得更多发展机会,成果更好惠及民生。

  2.应对全球发展赤字挑战,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健康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经之路,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但是近年来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经济可能步入衰退期,世界经济复苏步履维艰,沿线国家经济金融风险凸显。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风险挑战,应对全球发展赤字挑战,对冲资本全球扩张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形成的“中心-外围”模式,同时从供给侧、需求侧两端双向发力,畅通国民经济、国际经济的生产、消费、贸易与投资各环节,增强沿线各国应对能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化的参与。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和坚定支持者。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价值链分工深刻调整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有利于构建内外联动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实践证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贸易安排驱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积极同沿线国家商建自由贸易区,让中国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不断推进开放与合作。中国经济的增长也对世界和区域经济增长发挥了稳定器作用。数据显示,2013—202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年度贸易额从1.04万亿美元,扩大到2.0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8%。“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联通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健康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3.应对全球治理赤字挑战,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当前,多边主义、多边规则、多边机制受到挑战与冲击,民粹主义及其滋生的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为全球治理带来新的不确定因素,全球治理体系亟待改革和完善。面对全球治理赤字加重问题,需要各国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共商共建共享的核心理念被写入联合国等重要国际机制成果文件,逐步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共识。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多边开发机构和合作平台的设立,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合作项目,涵盖基础设施建设、产能合作、人文交流、生态环保等领域,充分体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共享性与开放性。实践证明,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倡议,既是中国的发展战略,又是全球发展的新合作倡议,打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的迷思,不断扩大全球合作共识,为解决世界性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4.应对全球文明交流困境,增进交流互鉴,不断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当今世界格局暗流涌动,国家战争与地区冲突加剧,如何保护文明多样性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人类文明的发展从来都是多元、多样、多维的,如果把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进行高低优劣之分,无疑会给世界人民带来惨痛的灾难。习近平指出:“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文化积淀深厚,文明样态丰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使文明之花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进步的纽带、维护世界和平的润滑剂。

  十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等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民心相通项目,深化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各领域人文合作,加强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密切妇女、青年、残疾人等群体交流,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有效促进了文化交流。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中国共产党世界第一大党、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提振全球经济复苏信心、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供了中国方案,注入了中国力量,作出了中国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一带一路”(2023年版)》,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

  [3]《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中国市场出版社,2020年。

  [4]欧阳康:《全球治理变局中的“一带一路”》,《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8期。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微信公众号,原文刊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2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