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近期关注
肖贵清 贺政凯:中国共产党与新时代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
发布时间: 2024-12-19    作者:肖贵清 贺政凯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2024-12-18
  字体:(     ) 关闭窗口

  [摘要]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血脉的延续。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自觉肩负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使命,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和丰富内涵,不断深化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担当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在百余年奋斗中推动中华文明的赓续发展。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夯实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以精神文明建设激发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内生动力,不断完善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丰富中华文明的时代内涵和当代形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焕发新的时代活力,在交流互鉴中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华文明;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 

  文明是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进步的状态,反映着人类社会的开化和发展程度。“无产阶级用事实表明,它是而且只有它才是现代文明的支柱”。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便自觉肩负起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是中华文明的忠实传承者和创新发展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共产党引领新时代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全面发展,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开创新局面,取得了彪炳史册的成就,使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实现赓续传承。 

  一、中国共产党肩负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使命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后,创造了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遭遇到文明难以赓续的深重危机,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民族危亡之际,成立之初便将“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作为其奋斗目标之一,在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担当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历史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中华文明焕发生机进行了不懈探索。 

  (一)自觉担当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历史责任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华文明面临严重的冲击和挑战。为挽救民族危亡,近代仁人志士带领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均以失败告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文明徘徊挣扎的局面。“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在民族陷入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使命,承担“惟有秘契先民创造之灵,而以创造新国民之新历史”的时代重任,担当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历史责任。 

  近代以来,面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历史境遇,中华文明“向何处去”的问题成为“历史之问”与“时代之问”。面对所谓西方文明的全面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文明的异同进行深入比较和分析,以期探求中华文明的发展路向,强调“中国人对于世界文明之大责任”,认为“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展现了对中华文明前途命运的理论思考。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武器,深刻揭露资本主义文明的实质,提出重振中华文明自信、传承中华文明的科学方案。中国共产党批判“资本主义‘文明’国”将平等、自由作为“装饰门面的口头禅”的虚伪性和“在资本制度下的文明越进步,劳动者越受苦痛”的剥削性,描绘了建设科学技术发达、充满自由和正义的“社会主义的文明”的愿景。同时,中国共产党提出中西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强调“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指明了传承发展中华文明的正确方向。 

  (二)在百余年奋斗中推动中华文明的赓续发展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就是引领中华文明赓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上承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成果,下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取得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和更新重塑,使中华文明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解放,为传承发展中华文明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明确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擘画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蓝图,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历史性飞跃,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做出历史性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和世界发展的格局趋势,开启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中华文明迎来了新的复兴契机,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中华民族积极融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为民族复兴目标,同时也强调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中国共产党科学谋划复兴中华文明的战略规划,制定并完善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方案和制度机制,培育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为传承发展中华文明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为传承发展中华文明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物质条件。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中国共产党深入分析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认为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因此,中国共产党积极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文明复兴的目标更近了一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文明探源与传承发展工作。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指出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必须高度重视考古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2022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中华民族的一些典籍在岁月侵蚀中已经失去了不少,留下来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把我们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探源中华文明,不仅是为了弄清楚中华文明是如何来的,更是为了搞明白如何传承发展中华文明,担当起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文化使命。 

  (三)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和丰富内涵 

  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奋斗历程既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沃土,又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断深化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形成了对中华文明突出特征和丰富内涵的系统认知,体现传承发展中华文明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只有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认识中国,才能够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进而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鲜明特质和形态演进。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标识了其独特优势。中国共产党深入阐释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提供了指引。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内生逻辑,决定中华民族必须走符合自身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发展之路。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体现中华民族鲜明的精神禀赋,彰显中华文明延绵发展的历史赓续与革故鼎新的历史进步的内在统一,给予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以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形成于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历史过程中,铸就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强大的凝聚力。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促进各个民族、各种文化的向内聚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文化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之中的对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昭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和平发展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五个突出特性是中华文明创新发展的结果,共同融聚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创新优势与内在动力。 

  中华文明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过程中,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承载着朴素的民本思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入挖掘中华文明民本思想的时代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人民至上理念,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形成了独特的人民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是古人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则,也是中华文明的内在生存与发展要义。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部署,到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观不仅包含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也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古人对理想社会的最高价值追求和目标,也是近代以来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题中之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提出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明的和平发展底色,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随着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的逐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关于治国理政的丰富思想理念和科学思维方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和时代价值,为新时代续写中国之治新篇章提供思想智慧和精神动力。 

  二、中国共产党是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引领者 

  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成果的总和”,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丰富与延展,逐渐走向多元与繁荣。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统筹把握“两个大局”,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推动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不断丰富和创新中华文明的时代内涵与当代形态,引领中华文明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一)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夯实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 

  近代以来,现代化建设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统一于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现代化逐渐成为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做出科学的战略部署,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整体部署是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实践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造福人民为根本目的,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懈努力。”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科学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任务和总布局,明确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和阶段目标,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个方面协调发展、整体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确定了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实践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新时代现代化建设不仅将推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阶梯式递进,更将有力促进中华文明实现向更高程度的发展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这是工业中一切改进的无可争议的结果”。中国共产党明确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明晰新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发展目标,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切实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指明方向。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成就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奠定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经过接续奋斗,在新时代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使得中华民族大踏步迈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城镇化率达到64.7%,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得到显著发展,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基础研究和创新研究取得长足进展和技术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此外,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整体实现历史性跃升、迈上了新的台阶,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二)精神文明建设激发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内生动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繁荣发展,有效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提供了精神动力。 

  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提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科学路径。“两个结合”是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根本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两个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中华文明注入新的生命力,推动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为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根基、打开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明确方向,提供了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科学方法论。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重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换言之,“创造性转化”即在转化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创新性发展”即在创新中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意蕴。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推动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明确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使命任务,突出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完善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系统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以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内在要求。党和政府以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总任务,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等重点任务,针对性地部署基层文化建设、文博事业发展、乡村文化建设等具体领域的工作,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促进实现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同时,聚焦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构建高标准的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延展中华文明的发展样态 

  制度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规范了人们物质生产和社会交往的关系,既反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先进成果,又在其自身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推动文明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形成中华民族制度文明的新形态。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系统部署,提出“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构体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聚焦方向、目标任务、原则要求和工作要求等内容,提出“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定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制度文明的一种全新形态”。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一以贯之地推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系统性制度安排,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架构。同时,改革转向系统集成、全面深化,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协同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作为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制度文明的超越。“资本主义文明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基础上的,它无法克服和消除文明下的野蛮本性”,“其骨子里的资本至上、弱肉强食、两极分化、霸道强权的本性没有任何改变,其弊端愈益明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具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等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超越了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现代化模式,为人类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了全新的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制度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中华民族制度文明发展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并在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探索中实现创新发展,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制度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 

  三、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康庄大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新时代新征程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要落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方向,积极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华文明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一)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经过百余年的伟大奋斗,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现代样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内在关系,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传承发展中华文明指明了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新时代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党和国家成功推进、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既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当代伟力。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古老的中华文明曾经遭遇诸多波折,而在当代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现代化与古老文明不是对立的矛盾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华文明的发展需要以现代化为载体,借助现代化提供的动力支持。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实现中华文明的永续发展。 

  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文明的一大特质是某些历史意识”。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萌生的现代化,而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中国式”,即中国特色,源于中华文明的丰沃土壤,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滋养,同时能够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指明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中华文明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深深地嵌入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血脉,给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中华文明自觉生成的价值观念、文化理念、智慧品质,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华文明注入活力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给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党和人民事业就是在不断深化改革中波浪式向前推进的,就是在改革从试点向推广拓展、从局部向全局推进中不断发展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等方面系统部署改革,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激发了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中华文明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焕发新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用切实的改革举措回应战略性、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直面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深层次矛盾,补短板、强弱项,畅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项体制机制。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发挥制度在顶层设计、系统规划方面的作用,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特别是在新领域和新实践发展过程中,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制度保障。三是注重系统集成。党和政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部署中统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注重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以来成果的系统集成,实现改革进程的有效衔接、改革成果的长效稳固,形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合力。 

  (三)在交流互鉴中汲取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 

  文明承载人类社会的普遍向往和共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立足国情,放眼世界,既从悠久的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又博采东西方各国之长,不断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对比中方显文明的独特之处,在借鉴中方能推动文明的融会贯通,有效推动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尊重和学习别国别民族的文明成果,既是认识本国本民族文明特色的基本视角、全面把握世界文明发展基本特征的基本要求,也是激发本国本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途径、推动本国本民族文明和世界文明繁荣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文明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始终坚持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态度,从不同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在与时俱进中产生了丰硕的文明成果,始终能处于时代发展、世界潮流的前列,塑造了经久不衰、生生不息的文明精神。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开放包容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气质,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提供动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广阔视野中,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一切文明成果。一是切实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各国共同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国际社会解决物质和精神失衡问题,赓续人类文明薪火,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二是建构多层次、多主体、多领域的文化交流格局。为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架设桥梁,“深入开展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各领域人文合作,加强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密切妇女、青年、残疾人等群体交流”,使文化交流向更深处发展、更广处拓展。三是深化人文交流机制改革。以制度建设推进人文交流机制的完善,稳步推动多边交流合作机制和双边合作交流机制发展,打造文化交流品牌、人文交流平台,为全面推进对外文化交流提供制度保障。 

  中华文明在历史演进和时代巨变中始终能够绵延不断、传承发展,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实现了延绵发展的历史赓续与革故鼎新的历史进步的内在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以高度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在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的宽广视野中,推进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文明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关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多个领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要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从整体视角把握中华文明的内涵,推动中华民族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协调发展,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文明将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新的文明成果,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为2024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重大专项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性贡献研究”(SCJJ24ZD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肖贵清,法学博士,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贺政凯,博士研究生,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24年第6期,注释从略,引用请参考原文。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