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近期关注
钟瑛: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发布时间: 2025-01-03    作者:钟瑛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25-01-02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5年经济工作作出系统部署并提出重点工作要求。会议明确2025年经济工作的九项重点任务之一,是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体要求包括: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壮大耐心资本,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这些任务和要求体现了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现形式。发展新质生产力,符合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有助于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更好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增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持续性。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作出的重大创新与部署,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先机的迫切需要。

以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如数字经济、生物科技、新材料和新能源,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领域,属于新领域新赛道。新兴产业的崛起往往源于科技创新的前沿,它们依赖于科技创新的突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这些新兴产业不仅创造了新的产品和服务,还引发了新的消费需求,推动了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例如,互联网技术创新驱动数字经济发展,在我国,“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推动了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构建了数字基础设施,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

  科技创新的驱动,不仅体现在催生新兴产业,还体现在对新兴产业链的构建和完善。新兴产业的产业链构建包括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市场推广和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例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从电池技术研发、整车制造、充电桩建设到售后服务网络的搭建,都需要科技创新的全面渗透和产业链的紧密协作。这种全方位的产业链构建,确保了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也有利于科技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当前,重大颠覆性技术带动了以绿色、智能、融合、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变革,世界经济正步入新兴产业不断孕育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聚焦发展的八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绿色环保产业、民用航空产业、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都属于关键领域,这些领域不仅代表着技术层面的突破,更体现了制度、管理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创新。

以科技创新布局培育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如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的融合应用以及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前沿,有望引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在当前全球科技快速发展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例如:量子科技的突破与应用、人工智能的深化与融合、生物科技与数字化的结合、太空经济的拓展等等。

  以科技创新布局培育未来产业的关键在于前瞻性的研究与开发,以及政策环境的支持。政府需要制定长远的科技发展战略,引导资金投入前沿领域,同时培育创新生态系统,鼓励跨界合作。企业则需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加大研发投入,构建适应未来市场的商业模式。此外,教育和人才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需要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以应对未来产业的挑战。总之,未来产业孵化培育需要可持续的投入,要建立投入增长机制。

  科技创新不仅要瞄准新技术的开发,更要关注新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通过对应用场景的创新,如智慧医疗、智能交通、虚拟现实等,推动未来产业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我国聚焦布局的九大未来产业,包括: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都具有高度的创新性和前瞻性,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以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传统产业,如制造业、农业和能源业,往往发展历史悠久,但在面对数字化、自动化和绿色转型的挑战时,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生产流程、降低运营成本和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在我国,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现实体现,例如,智能制造在汽车业的应用、精准农业的实践、绿色能源的转型、数字化零售业的崛起等。这些实例表明,科技创新通过技术的引入、应用和产业化,可以对传统产业进行深度改造,提升其附加值,降低环境成本,并催生新的商业模式。传统产业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不断向高附加值、高效率、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产业链的韧性和安全性,确保产业体系的自主可控,从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过程,需要政策支持、企业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深度应用和产业化转化。传统产业的改造侧重于如何通过制度建设更好支持转型升级,标准引领很关键。科技创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不仅提升了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也为传统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个过程中,政策支持、企业战略调整以及人才与技术的结合至关重要。通过科技创新,传统产业得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实现产业的升级与转型,从而在新质生产力的框架下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在全球科技日新月异、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动力。当务之急是,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在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同时,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物质技术基础。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