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才为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行稳致远。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全国各地围绕乡村振兴,积极实施乡村人才振兴,乡村人才振兴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乡村人才队伍发展状况稳中向好,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格局基本构建完成,乡村振兴工作者矢志奋斗的雄伟蓝图正在变为现实。
作为“三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基于年度工作重心的变化,对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持续的政策调整与制度创新。通过简要梳理2018—2025年的政策文本可以发现,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表述呈现出渐进式、具体化、精细化的演进特征,特别是针对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战略转向有针对性的部署与调整。其战略导向在破解我国乡村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方面具有显著的制度效能,系统性地填补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制度供给与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空缺,深化了人才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全局的重要意义。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依据新时代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变化,制定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通过确立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人才保障机制三项核心举措,再次强调“大力培养乡村人才,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性。
在中央政策的引领下,全国各地充分发挥乡村人才示范引领的关键作用,建立健全“引育用留”各类优秀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结合各省实际出台相对应的《乡村人才振兴实施方案》,形成“中央政策+地方细则”的立体化制度体系。比如,浙江创新实施“两进两回”(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乡村、乡贤回农村)行动,进一步畅通人才、科技、资金等下乡通道。又如,四川依托中央政策要求印发《四川省乡村人才振兴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重点人才项目托举人才招引、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人才援助、人才激励“五大行动”,涵盖大学生服务基层计划、千名紧缺专业人才顶岗培养、重点人才群体示范培训、“科技下乡万里行”活动、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农民工返乡创业明星培养扶持计划等。在中央政策与省级方案的共同托举下,各市县乡村振兴一线纷纷出台具有地方特色、示范效应的人才支持计划、专项行动、激励机制,为乡村人才振兴的制度框架与政策体系补齐了“最后一公里”。截至2025年,全国已发布省市县三级乡村人才政策文件千余项,涵盖人才队伍建设的多个领域,初步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政策网络。
乡村人才队伍发展状况稳中向好
近年来,全国各地结合自身实际,确保乡村人才队伍发展稳步推进,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各地积极推动乡村“三农”人才建设与劳动力资源开发。截至2023年底,我国农村实用人才超2300万人,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逾800万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达620万家,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107万个,服务带动9100多万小农户。乡村人才的充分涌流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维护我国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一体化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是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素质稳步提升。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首次将乡村各领域人才划分为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五大类,为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素质的整体提升指明了发展方向,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成效显著。据统计,2024年全国高素质农民结构持续优化,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职业技术水平持续提升,累计培育超900万人次,获得农民技术人员职称、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分别为62.86%、24.83%,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开花结果。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48.8万名村党组织书记,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44.0%;共有驻村第一书记20.6万名,覆盖全国42.2%的行政村。2021年第四轮“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以来,全国共选派16.5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可见,各领域人才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有利于推进各相关领域的进一步振兴。
三是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结构持续优化。在学历结构上,整体受教育水平显著提升,受过大专及以上高等教育的人才数量大幅上升。比如,浙江义乌探索“一村一青年委员”制度,面向全国招募青年致富带头人、返(在)乡创业青年、优秀大学生等回农村工作,实现全市村社青年委员100%全覆盖,青年委员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达87.6%,有效破解农村干部年龄知识结构老化、创新创业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在产业结构上,人才分布与形成产业升级方向更趋协同。2023年,全国乡村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同比下降781万人,涉农第二三产业及新兴业态人才快速扩容。
进一步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新征程上,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要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政策体系。完善的政策体系是吸引、培育、留住、用好人才的基础保障。国家层面发布系统完备、指向明确的纲领性文件,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根本的政治遵循、清晰的战略指引和强大的政策支撑。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的配套方案和特色规划,则是对国家政策的落实和发展,是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上下联动、贯通衔接的政策框架体系,能有效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推进乡村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为打造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二要加强育引并重,不断提升乡村人才质量。一方面,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 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大力开发本地人才是加强农村人才建设、 解决农村人才总量不足的根本途径。相较于外部引进人才,本地人才具有稳定性强、适应度高、带动面广的独特优势,对乡土文化有着天然的认同,对村庄发展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结,是破解乡村“空心化”、激活内生动力的关键主体。另一方面,在激活本土人才存量的同时,战略性引进外部人才是突破发展瓶颈、注入创新动能的核心路径。当前,乡村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困境尚未根本解决,急需构建靶向精准、机制灵活、生态友好的外部人才引进体系。
三要落实服务保障,营造留才环境。当前,乡村人才工作已从单纯的引才阶段,迈入构建涵盖制度保障、公共服务、人文关怀、激励机制等要素的留才体系新阶段。这一转型要求我们必须以系统思维重构乡村人才生态,通过精准施策形成政策引力、服务合力、文化磁力的叠加效应,最终实现人才与乡村的共生共荣。
四要推进平台建设,精准使用人才。平台有利于更好汇聚资源、共享资源,更大限度提升乡村人才振兴。比如,“乡村振兴产业协作发展平台”旨在打造乡村振兴的交流合作平台,为全国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借鉴,共同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同时,平台通过整合优质产业内容、整合行业发展资金、整合乡村建设案例、整合乡村振兴智库,落实规划引领、落实资源链接、落实品牌赋能、落实人才培养,围绕“四整合四落实”逐步摸索乡村振兴实践经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队伍建设状况调研”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