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高校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发布时间: 2009-09-12    作者:    来源: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2009-09-12
  字体:(     ) 关闭窗口

  机构沿革

  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创建于1913年,是我国高等院校中较早成立的历史系科之一,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积淀。著名学者李剑农、谭戒甫、吴其昌、杨人楩、唐长孺、吴于廑、姚薇元、方壮猷、石泉等史学名家先后在这里执教,严耕望、陈仲安、高敏、张泽咸、陈国灿、谢桂华、彭泽周(伊原泽周)、张海鹏等知名学者在这里毕业。经过几代学人的不断努力和积极开拓,形成了严谨的学风和优良的教风,确立了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相统一,断代史与专门史、地区史与国别史相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并重等学术特色,在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果突出,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具备雄厚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实力。 

  1981年,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获国家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历史地理学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历史学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覆盖了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8个二级学科。2003年,增列中国文化史、中国经济史、国际关系与中外关系史、地区国别史等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992月,国家人事部在武汉大学设立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该学院与当代史有关的有中国文化史、中国经济史、国际关系与中外关系史的研究所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经济与社会是研究所和世界史研究所。 

  著名学者

  徐友珍教授1982-1986 武汉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本科生,1986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6-1989,武汉大学历史系世界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1989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7-2004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现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方向在职博士生,2004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0-2001年期间曾赴英国访学。主要研究冷战史与中外关系史 英美现代史与对外关系史。社会兼职湖北省世界史学会理事、秘书长,中国世界现代史学会理事

  科研成果

  论著

  独著:《分歧与协调——美英关系中的承认新中国问题(1949-1951)》,武汉大学出版社(学术丛书),2007

  论文:

  《美英在新中国参与对日媾和问题上的争议》,《世界历史》2004年第2期。

  1950年美英向五届联大提交的台湾问题提案》,《世界历史》2005年第4期。

  《论美英在承认新中国问题上各行其是的深层原因》,《世界历史》2006.1

  《论美英在承认新中国问题上的分歧与协调》,《史学月刊》2006年第8期。5.《美英在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上的分歧与协调》《史学集刊》2007年第8期。

  科研项目(2003-2008

  主持:“英国与亚洲冷战格局的形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度一般项目,经费5万元。

  主持:“美英在承认新中国问题上的分歧与协调”,2004武汉大学年青年社科启动基金项目,2万,已完成。

  参与(子课题负责人):“美国对华情报评估解密档案的整理与研究”(沈志华主持),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社科规划项目,2007年(中期立项)。本人负责第六编——《中国外交》,已完成。

  参与:“反法西斯战争期间的中国与世界研究”(胡德坤主持),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2004年立项。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