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设置
外交学院是外交部所属的培养外交外事复合型人才的文科外语院校。外交学院创建于1955年9月,是周恩来总理亲自倡议,在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的基础上成立的。陈毅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曾长期兼任外交学院院长。“文化大革命”期间,学院停办。1980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关怀下,学院复校。现任院长是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赵进军大使。现任党委书记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代表、著名国际关系理论专家秦亚青教授。
近年来,学院认真贯彻江泽民主席“立足祖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培养英才”的题词和钱其琛副总理提出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实际”的办学方针,加大改革力度。为适应外交工作发展的需要,逐年加大研究生、二学位生的招生比例和外事人员进修、培训的力度。保持本科生原有规模,停止招收专科生。改革管理体制,实行学分制;完善专业设置,拓宽专业方向;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外交学院外外交交系
学系现设有外交学与中国外交教研室、政治学与公共管理教研室、国际文化与发展教研室。许多教师都有从事外交实践的经历,其中4名教师直接在使领馆担任过外交官。对新中国的外交事业有着丰富的外交经验,同时是新中国外交史的见证人, 对外交史的编写和研究有着深刻的见解, 他们的论文和著作对我们学习和研究新中国外交史提供了权威的材料和也引领了研究的方向. 5名教师曾为美国富布赖特基金会高级访问学者。大多数教师获得著名大学的博士、硕士学位或有一年以上的国外访问学者经历。自80年以来我系有11位教师获国务院颁布的政府特殊津、
学院建立了一批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重点学科,如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运动等。举办了一系列全国性研讨会,如毛泽东外交思想、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与美国的对外政策、庆祝香港澳门回归、亚太地区安全形势、冷战后国际关系、中国外交50年、国际法教学与研究、加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工作研讨会,以及国际关系课程发展、中埃关系、中俄建交50年、东亚地区安全形势回顾与展望、中国与欧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东亚投资论坛、全球化与转型中的法国等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了一批专著,如《现代国际关系史》、《中国当代外交史》、《外交文书》、《邓小平的外交艺术》、《外交学概论》、《中国与美国》、《中国外交新论》、《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经济外交》等。学院主办的学报《外交评论》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全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名刊”。学院建立了校园计算机网络,设有国际经贸模拟实验室、语言室和视听室,图书馆全面实行了计算机管理,各职能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外交学院的国际交往也日益扩大,先后同美、英、法、俄、乌克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埃及、老挝、委内瑞拉、古巴、乌拉圭、玻利维亚、乌兹别克斯坦、阿曼、蒙古等国家的外交学院、大学或基金会建立了文化和学术交流关系。学院为国际外交学院院长会议成员,出席每年的外交学院院长会议,探讨学术问题,交流信息和办学经验。每年都有来访的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政治家、外交家、知名学者和驻华大使来学院参观、访问或发表演说。
外交学院建院五十多年来共培养各类学生近两万人,其中担任政府部长级职务的三十多人,出任驻外大使的二百五十余人,出任驻外使馆参赞和国内各部门司局级职务及具有高级职称的教授、学者等千余人。近十年来平均每年考入外交部50余名毕业生。近年来举办了外交部干部在职培训班和高级外交官培训班。这支队伍成为新中国外交、外事和国际问题研究工作中的骨干力量,为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世界上有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就有从外交学院走出的学生,外交学院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外交官的摇篮”。
50年代和60年代,学院还培养了原苏联和东欧国家、朝鲜、越南等国家的留学生百余人,其中不少人后来在本国出任高级领导职务,有的出任驻华大使。近年来学院举办了多期亚洲、非洲、拉美、欧亚、东盟等地区国家中青年外交官培训班,来自120多个国家的500余名中青年外交官参加了学习。
科研成果:
《当代中国与中国外交》、《外交学概论》(第二版) 、《外交学概论》 、《中国外交新论》、《战后日台关系史 1945-1972 》、《当代中国政府》、《从哑铃到橄榄:亚太合作安全研究》 、《对外关系读本》 、《中国当代外交史 1949~2001 》、《二十世纪的中国 对外关系卷》、《中国外交 50 年》、《当代中国外交思想史》、《联合国大事编年: 1945~1996 》、《中国当代外交史 1949~1995 》、《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对外交往中的礼仪礼节》 、《中国与美国:迈进新世纪的回顾》、《中国外交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79~1994 》 、《中国近代外交史》、《外交智慧与谋略-新中国外交理论和原则》、《折冲与共处--新中国对外关系 40 年》、《中国外交史 中华民国时期 1911~1949 》、《现代国际关系学》、《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
著名学者
郑启荣 福建省福州市人,1954年10月出生。汉族。 1982年2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士学位。1985年获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硕士学位。1986-87年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政治系进修。1994-95年为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富布赖特项目高级访问学者。1984.12起在外交学院任教,讲授战后国际关系史、当代国际政治、联合国研究等课程。历任外交学院外交学系副主任、研究生部副主任、研究生部主任、院长助理。现为外交学院教授、副院长。
科研成果:
1、“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浅析”,载陈鲁直、李铁城主编:《联合国与世界秩序》,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
2、“对新形势下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几点思考”,载袁士槟、钱文荣主编:《联合国机制与改革》,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
3、“联合国与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外交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4、“试论1949-1954年英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其动因”,《世界历史》1995年第6期;
5、“冷战后美国对联合国的政策”,载谢启美等主编:《面向21世纪的联合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
6、《联合国大事编年》(合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8年;
7、“试论非政府组织与联合国的关系”,《外交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8、“从科索沃危机看世纪之交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载《跨世纪的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
9、“面向21世纪的联合国维和行动”,《人民日报》,2000年8月17日专稿。
10、“论世纪之交的中国多边外交”,《当代中国研究》,2001年第6期。
11、“联合国研究在中国——回顾与思考”,《外交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2、《世纪之交的联合国》(合著),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