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学会 >> 学会动态
朱佳木所作的国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下)
发布时间: 2015-10-13    作者:    来源:陈云研究网 2015-10-13
  字体:(     ) 关闭窗口

  五、积极开展国史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自觉参与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斗争。

  我会章程第二条明确规定:“本会是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宣传和教育的学术性团体。本会的宗旨是团结海内外一切从事国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和热心国史工作的人士,共同推进国史的研究、宣传和教育事业。”长期以来,学会一直秉持这一宗旨,除了组织学术研究活动外,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想方设法独自或与有关方面联合开展国史的宣传、教育活动。本届理事会工作期间,这方面活动又有许多新的进展。

  利用暑期为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员举办国史的高级研修班,是学会的一项带传统性的工作。本届理事会在原有基础上,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推向前进的必须课”的论述为指导思想,分别于2012年至2014年组织了三期研修班,并把学员招收范围由高校教员扩大到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和地方志工作部门的干部。这三期研修班每期大体六天,均以授课为主,主讲人由国史学界的科研带头人担任,内容重点为国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难点、热点问题。沙健孙、梁柱、卫建林、董志凯、朱佳木、张启华、李捷、张星星、曲爱国、宫力、武力等人,都曾在研修班上讲过课,题目有国史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国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问题,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问题,新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问题,新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问题,新中国国防与军队现代化问题,国史研究的现状与热点问题,等等。三期研修班总计300余学员,普遍反映研修活动坚持了国史研究的正确政治方向和学术方向,联系了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国史研究领域的实际情况,体现了高层次高水平的特点,解决了大家思想上存在的困惑,加强了学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团结,希望今后能持续办下去。对这几次国史研修活动,《光明日报》等媒体均作了报道。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型媒体影响日益扩大,数字报刊的受众大有超过传统媒体受众的趋势,网络空间正逐渐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战场。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利用互联网,抢占意识形态阵地,扩大马克思主义指导国史研究的影响力,抵制和阻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渗透和漫延,成为摆在学会面前的新课题。为此,学会的“陈云与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同陈云纪念馆合作,先行一步,创办了陈云研究中心,并以这个中心的名义申请建立了陈云研究网站。该网在开网辞中开宗名义地指出:“陈云研究网办网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认真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工作目标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对党史、国史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学习、宣传,善于利用网络传播规律、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的指示精神;服务宗旨是推动陈云生平与思想的研究、宣传,弘扬陈云的革命精神、崇高风范,为陈云研究者提供研究资料、研究成果和相关信息。”陈云研究网经过半年筹备,在第九届“陈云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上正式开通,其点击率至今已累计近1800次。

  为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宣传,学会在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期间还与外单位合作,摄制电视片,举办图片展。目前,学会与当代所、“两弹一星”研究会、中航集团、国务院扶贫办、黑龙江农垦总局、中央电视台等单位合作拍摄完成的电视专题片有:《当代中国两弹一星》(6集),《当代中国航空工业》(3集),《当代中国扶贫开发》(3集),《当代中国北大荒》(6集),这些电视片都已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此外,学会与当代所、中国方正出版社和深圳广电集团合作拍摄的6集电视专题片《当代中国反腐倡廉》,也即将完成摄制,预计明年2月可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学会于2009年9月与新华社图片社联合举办了新中国成就图片巡回展。今年双方再次联袂,举办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图片巡回展,收到较好的社会反响。

  学会在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期间,为了感谢河北易县狼牙山镇政府多次接收当代所招收的博士毕业生挂职锻炼,用募集来的资金,建立了“当代狼牙山镇教育奖助基金”,用基金利息给狼牙山镇中心小学的优秀教师、学生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在第四届理事会任期内,学会坚持了这一做法,每年5月派人去狼牙山镇颁奖,并于今年抗战胜利70周年前夕,与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联合,在那里举行了“狼牙山五壮士”红军小学授旗、授牌暨第七届“当代狼牙山镇教育奖助基金”颁奖和教学器材捐赠仪式,既支援了老区和山区教育,又弘扬了狼牙山五壮士精神。

  六、不断加强学会自身建设,积极壮大学会力量。

  学会自第三届理事会成立后,健全了办事机构,规范了会议制度,严格了请示报告和文件审批、传阅手续。第四届理事会成立以来,学会坚持了过去行之有效的做法,除特殊情况外,每年召开一次常务理事会,通报情况,研究工作,决定重要事项;日常工作由学会办公室处理,重要问题拿到常务理事会办公会议上集体研究解决。六年来,常务理事会共召开了五次,常务理事会办公会共召开了12次,并在每次会后及时印发了会议纪要。

  在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期间,学会为了弥补没有会刊的缺陷,将《当代中国史研究》编印的《国史研究参阅资料》更名为《国史参阅》,作为学会会刊,并由以原创为主改为以文摘为主,由32开本改为16开本,由不定期每期20页左右改为双月一期每期60多页,免费发给理事和会员。第四届理事会以来,学会克服各种困难,坚持了这些做法,共编印《国史参阅》35期,总计290多万字。

  为保存、交流、宣传国史研究的学术成果,学会近六年来或独自或与当代所合作,编辑出版了九本论文集,其中有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六本,“陈云与当代中国”研讨会论文集两本,以及纪念抗美援朝60周年报告会文集一本。

  为加强理事会内部工作信息的交流,发挥国史研究的资政作用,在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期间,学会还先后创刊了专门发给理事参阅的《学会工作简报》和每年一本的《学会通讯》,以及专门供领导机关领导和干部参考的《国史研究内参》,受到各有关方面好评。

  过去,学会的分支机构仅有高校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期间,在二炮、总装备部、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以及一些参与过“两弹一星”工程的老领导、老专家的要求下,国防信息技术研究会提议在国史学会下面成立“两弹一星”研究会,上报民政部得到批准。这不仅有益于抢救“两弹一星”的历史资料,研究“两弹一星”的辉煌历程,总结“两弹一星”的历史经验,弘扬“两弹一星”的宝贵精神,而且有益于丰富学会活动,壮大学会力量,扩大学会影响。在此基础上,本届理事会又根据有关方面的倡议和民政部关于下放二级社会组织审批权限的新规定,于2014年先后批准成立了“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和当代农垦史研究分会。这两个研究分会已分别召开了成立大会,选举产生了领导机构,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宋平等一批老领导老专家还受邀担任了“三线建设”研究分会的顾问。“两弹一星”研究会在过去六年里,“三线建设”和农垦史研究会在过去一年里,各自独立地开展了许多有声有色的活动,“两弹一星”和“三线建设”研究会还开办了网站。“两弹一星”史、“三线建设”史、农垦史,都是新中国历史上闪闪发光、独具特色的历史,都是国史的亮点。国史学会设立这三个分会,对于这些专门史的研究是很大的推动,对于国史研究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学会分支机构的增加是好事,同时也加大了学会的责任和管理难度。为此,学会在注意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宣传教育活动的同时,还注意坚持规范管理、加强自身建设,从而赢得了民政部和院科研管理部门的好评。2010年,民政部授予我会“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并发放了奖牌(目前注册的全国各类社会组织约有60万家,获得“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的有595家)。2012年,我会又在民政部首次开展的全国性学术类社团组织评估工作中,被评为4A等级,并得到民政部颁发的等级证书和等级铜牌(目前注册的全国性学术类社团约有600多家,评估中获得等级的有126家,其中获得5A等级的有3家,获得4A等级的有26家)。

  学会在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期间之所以能取得上述成绩,首先得益于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贯彻落实,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党史国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具体指导。同时,得益于陈奎元会长对学会方向的准确而坚定地把握。早在第四届理事会成立之初,他就明确指出:“如何对待中共的历史,如何对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是最严肃的科学事业,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人民的命运。研究国史要求政治思想性强,要讲政治、讲正气,要秉持古来史学家优良的道德操守。有关国史的著述一字千金,决不允许凭个人好恶臧否革命领袖和其他先烈。”第四届理事会正是按照他的这一要求,进行自身建设、开展各项活动的。另外,学会成绩的取得,也离不开民政部和中国社科院机关各部门的大力支持,离不开老一代革命家和离退休老同志的关心指导,离不开广大会员和所有关心国史研究事业人士的积极参与、热情帮助。借此机会,我代表陈奎元会长和第四届理事会,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

  关于学会工作的经验,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曾总结了四条:第一,把学术研讨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相结合;第二,把制度性的活动安排与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开展工作,以及对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的纪念相结合;第三,把学者以文入会与邀请老同志和实际工作部门领导干部参会相结合;第四,把主要依靠当代所与广泛联系全国学者、积极争取各地合作相结合。回顾六年来的实践,以上四条经验仍然合乎学会的实际。除此之外,我们认为还有几条也应当作为经验来总结:第一,在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上,要敢于发声、亮明态度,对危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的言行,要旗帜鲜明地予以批驳,不要当“开明绅士”、好好先生,搞爱惜羽毛、脚踩两只船、替自己留后路那一套,那样,既不符合党的要求,也不符合本会章程规定的“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利益、尊严和荣誉”的宗旨。第二,在开展工作、组织活动上,要有自觉性、主动性,要有志愿者那样一股子热情和干劲,遇到困难要积极创造条件克服,不要遇到问题就发愁,遇到困难绕着走,不能只图虚名而不干实事,那样,学会的局面是打不开的,也是办不好的。第三,在自身建设和内部管理上,既要勇于开拓,又要从严要求,小心谨慎,一丝不苟地执行国家和上级机关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既要讲政治,又要讲作风,讲品行,不能只对别人讲马克思主义,而对自己搞自由主义,更不能说一套做一套,那样,学会不仅办不好,还会出问题。总之,国史学会是社会组织,也就是非政府组织,是大家为了促进国史研究事业自愿组织起来的组织;同时,国史学会又是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组织,是有很强政治性的组织,是大家为着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利益、尊严和荣誉而自愿加入的组织。国史学会成立23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要把学会办好,方向是灵魂,学术是基础,活动是生命,自觉是动力,制度是保障。只要坚持这些经验,学会就一定可以办好,办出特色,办出成效。

  在看到学会工作成绩和进展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会工作中实际存在着的不少缺点和不足。比如,学会活动形式还不够丰富,经常性的学术座谈还比较少,至今还没有招标或发布过研究课题。再如,会员征集还不够广泛,会员实际人数与学会应有会员数之间的差距较大,团体会员数量更少,学会与会员的联系也不紧密,对会员作用的发挥还不够充分。再如,常务理事会组成不够合理,考虑代表性较多,考虑工作实际不够,第四届理事会任期内虽然基本做到了每年召开一次常务理事会议,但召集会议十分困难,请假缺席现象比较严重。再如,分支机构在开展活动和内部管理上的情况参差不齐,有的分会活动较少。再如,学会经费来源缺少正常和经常性的保证,经费基本要靠学会

  自筹,而会费不仅额度低,且缴费、收费都十分不方便,远远抵不上《国史参阅》、《工作简报》、《学会通讯》等刊物的印制费和邮寄费。所有这些问题,都有待学会在今后工作中加以克服和解决。

  关于学会今后的工作,我们在此谨提供以下几点建议,供第五届理事会参考。

  第一,继续开展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重视和加强党史国史工作的一系列论述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并把它作为学会第一位的任务,使学会继续沿着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引的方向前进,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开展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第二,继续按照“重在活动”的方针,积极开展学会业务范围内的各项活动。除坚持与当代所等单位合作举办国史学术年会、“陈云与当代中国”研讨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重大事件纪念座谈会,以及编印《国史参阅》等刊物外,还要围绕国史领域的重点、热点问题更多地举办各种小型座谈会、报告会、读书会;为促进正确的国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更多地举办以高校教员为主体的国史高级研修班;为充分交流和传播国史研究成果,更多地编辑出版国史研究书籍,办好陈云研究网站;为充分发挥国史宣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更多地摄制国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为充分发挥退休学者的作用,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课题;视自身经费情况,适时组织学会内的课题研究,进行口述史料征集,创办国史研究网站,开展优秀著述评选,等等。

  第三,继续加强学会自身建设,保持学会已取得的荣誉,维护学会的良好形象,不断招收新会员,巩固和发展分支机构,增强学会影响力。要进一步健全学会办公室工作,完善学会和各分支机构的财务管理;要进一步做好会员的征集和联系工作,改进会费缴纳和资料发送办法;继续支持各分支机构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同时根据需要和可能,继续组建新的具有专史研究特点的分支机构。

  以上报告请大会审议,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