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第十五届国史学术年会
张星星:第十五届国史学术年会总结
发布时间: 2016-01-05    作者:张星星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6-01-05
  字体:(     ) 关闭窗口

  2015923~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共同主办的以“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第十五届国史学术年会在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60名入选论文作者和国史学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从多角度进行了深入研讨,现就与会论文和讨论交流情况做一学术方面的总结。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重大时代主题,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发展的实践源泉和不竭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最主要成果,同时也指导和引领着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1]本届国史学术年会把会议主题确定为“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目的是推动和深化改革开放史研究,深入总结党领导和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与宝贵经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为深入贯彻“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更好地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与历史智慧。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认真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宝贵经验。1981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高度评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充分肯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认为“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并初步概括了这条道路的10个“主要点”。[219829月,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命题,十二大报告回顾和总结了粉碎“四人帮”以来的发展历程,从7个方面概括了新时期以来胜利实现历史性伟大转变的主要标志,做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重要部署。[3198710月,中共十三大报告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决推进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做了深刻总结,第一次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并从12个方面初步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4199210月,中共十四大报告正式做出“十四年伟大实践的基本总结”,对党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战略决策做出“郑重的结论”,强调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系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从9个方面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5199710月,中共十五大报告以宽广的历史视野,对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改革开放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做出“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展望”,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6200211月,中共十六大报告对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十三年的基本经验”做出了系统总结,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的指导思想,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10条基本经验。[7200710月,中共十七大报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高度对“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做出了系统概括,总结和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82012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做出了十六大以来“十年的基本总结”,并从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历程的视角,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回顾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概括为“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9]此外,1998年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2008年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都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辉煌成就和基本经验做出了系统而深刻的总结。这些科学总结和重要论述,为我们加强、推进和深化改革开放史研究,科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与政治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大召开后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9](p.114)认真回顾和研究改革开放的实践历程,深入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当成为国史研究工作者的主要关注点。下面,我从六个方面对本届国史学术年会取得的成果做一梳理和概括。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定力

  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开拓、不断前进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中共十八大开启了一个新的历史征程,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这样的新时代,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坚定不移地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把握时代和实践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集中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原则。深入学习、深刻领会讲话精神,对于正确认识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届国史年会这方面的论文主要有: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张新华的《从习近平的历史观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围绕习近平关于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正确认识改革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等重要讲话精神,集中阐述了习近平的历史观对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传承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方向的指导意义。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杨俊的《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内在统一性——学习习近平“两个不能否定”的重要论述》,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在指导思想、政治前提、基本制度、奋斗目标、历史主线等方面的内在统一性做了具体分析和阐述。石家庄铁道大学樊瑞科的《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何以自信》,通过历史总结和理论探析,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来自于对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积极探索、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对当今世界时代主题的科学判定、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和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成就的实践证明,以及对发展中问题的清醒认识与有效对策。江汉大学刘明钢的《要倍加珍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共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关于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讲话精神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和怎样才能“倍加珍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许尔君的《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重要思想研究》,着重探讨了习近平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想,认为他对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阐述,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的总结与升华。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入手的,同时也是涉及各个领域的全面改革。党和国家坚持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出发,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各方面改革,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和有序进行。中共十八大以来,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通过各个领域的改革举措,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更加成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个总目标,是贯彻落实各项改革举措的关键”[1](p.26)。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确立,以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深化改革分目标的明确,顺应了改革发展进程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对改革认识的深化和对深化改革规律的把握。

  本届国史年会这方面的论文主要有:华中师范大学孙泽学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依法执政研究》,系统阐述了中共在这一时期对依法执政的认识和实践,分析了依法执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总结了其中的经验教训。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泰然的《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根据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部署,分析了坚持党的领导与实行依法治国的一致性和辩证关系,阐述了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共中央党校方涛的《论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关系——基于中国梦视阈的分析》,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可靠保障,二者的相互联系和辩证关系统一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之中。当代中国研究所宋月红的《四项基本原则入宪史研究》和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党史办王钦双的《论邓小平对中共十三大路线确立和捍卫的历史贡献》,从不同的视角研究和探讨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的形成与确立,阐述了中共十三大的重要历史地位。当代中国研究所张金才的《1992~2002年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成就》,主要从政治制度健全完善、基层民主不断扩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概括阐述了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刘维芳的《继承与创新: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多维解析》,着重从协商形式、协商主题、协商效果等方面,对中共十八大后全国政协的“双周协商座谈会”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双周座谈会”做了比较分析,探讨了其中的继承和创新。华中师范大学张安的《党内罢免或撤换制度的回顾与反思》和南开大学徐行、魏鹏的《学习贯彻习近平加强干部队伍管理思想——在依法治国、从严治党背景下坚决治理“当官不为”现象》,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对建构中国特色的党内罢免或撤换制度和党员干部的管理监督问题做了有意义的探讨。

  三、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结合,积极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增长,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转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同时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等阶段性特征集中显现,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正确认识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创新宏观调控,以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举措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更健康、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新观点、新论断,强调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

  本届国史年会这方面的论文主要有:中共天津市委党史研究室于建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王德蓉的《新时期“以开放促改革”认识与实践的发展与思考》,以不同的研究视角全面梳理了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探讨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路和新对策。当代中国研究所武力的《略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年》和郑有贵的《新世纪以来中国发展两大理论创新与两大布局的历史逻辑和战略意义》,着重围绕新世纪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深入分析了新世纪以来转变发展理念、推进改革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及其重要意义。冷兆松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决策演进与战略意图》,着重阐述了从允许和支持个体经济到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再到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理论突破和制度创新。叶明勇的《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发展方式及其思考》,重点对改革开放前以国家工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与改革开放后以市场经济为改革取向的经济发展方式做了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董志凯的《经济转型中的企业投融资方式变迁》,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企业投融资方式变迁的回顾和总结,着重阐述了在经济新常态下对企业投融资体制和方式提出的新要求,并对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建立灵活高效的投融资机制等问题做了深入探讨。经济研究所姜长青的《20世纪60年代经济调整中的物价问题研究》和人民出版社刘伟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理论界关于价格改革战略的思想碰撞》,分别对两个时期的物价问题和价格改革做了梳理和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王定毅的《习仲勋与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建——从中央和地方关系维度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陈钊的《深圳“二线关”从建立到撤销的历史回顾》和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吴克辉、周耀华的《新形势下广东经济特区的路径选择》,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做了有意义的研究。四川外国语大学张勇的《介于城乡之间的单位社会——三线建设企业性质之探析》,主要从社会学和社会史的视角,对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三线企业性质做了较深入的分析,重点探讨了三线企业的“单位社会”特点及其影响。宁夏社会科学院国史研究所廖周的《新中国农垦事业发展的两条重要历史经验》、山东省济南社会科学院王征的《中国式农村城镇化的有效路径——论新型农村社区与农村经济园区“两区”共建》和当代中国研究所钟瑛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实践与理论问题研究》,分别对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做了各有特点的研究。

  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新时期以来,党和国家在着力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和现代化建设战略方针的高度,强调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和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0]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本届国史年会这方面的论文主要有:国防大学董志铭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理论的建设和发展》,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对思想道德建设的论述,探讨了其中的发展和创新。山西师范大学王黎静的《当代中国集体主义的重构》,通过回顾当代中国集体主义的历史发展和演变,重点探讨了在新形势下以人为本的集体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构问题。当代中国研究所刘仓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学习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周艳红的《中国道路的文化定位》,主要以习近平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刻阐述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殷瑞航的《邓小平新时期文艺理论及其历史地位》、当代中国研究所欧阳雪梅的《胡乔木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的贡献》、魏立帅的《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刍议》和孙丹的《回眸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主要围绕改革开放初期文化和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有关问题,从不同侧面做了有意义的研究和探讨。西南大学高帅的《试论社会治理机制现代化转换中的文化治理向度》,着重研究了文化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崇尚科学,培育法制意识、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公平意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健康向上道德风尚等方面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作用。陕西师范大学徐赐成的《改革开放以来历史教育的发展及理路分析——以“历史教科书”问题为中心》,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出版和讨论、争鸣,做了有重点的回顾与研究,从历史观、历史知识、历史内容、历史课程等方面对历史教科书和历史教学问题做了较有深度的探讨。当代中国研究所曹光章的《新世纪以来当代中国文化史研究的进展》和吉林大学梁大伟的《构建高校群众路线教育“人本话语范式”的长效机制研究》,阐述了作者对当代文化史研究和文化建设有关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五、创新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切实提高和增进人民福祉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利益关系和组织形式愈益多样化,各种社会矛盾和资源环境等问题逐渐凸显。党和国家积极顺应社会发展新变化和人民群众新要求,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创新社会治理,加强资源环境保护,把和谐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把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环境保护的关系摆上更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通过推动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升,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深化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改革,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加快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使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本届国史年会这方面的论文主要有:中共中央党校沈传亮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决策思想的民本导向分析》,主要从树立民本导向的决策理念、健全执政为民的决策机制、决策前调查研究求教于民、决策中加大公民参与力度等方面阐述和分析了党的群众路线在决策导向上的体现。当代中国研究所李文的《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和新挑战》,以较为丰富的资料和数据,从人口与家庭的结构性变化、人口流动和迁移、职业分类和阶层分化、收入分配与社会分化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以及由此给社会治理带来的新挑战。华南农业大学王建的《依法治国视域下的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根据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和特点,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重庆邮电大学郑洁的《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探析》,系统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对维护经济利益公正、政治权益平等、文化资源共享、民生服务均等的重要意义。曲阜师范大学李培挺的《政府主导的中国特色城镇化变迁机制研究》,主要探讨了当代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成就以及面临的问题和缺憾。当代中国研究所王蕾的《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基层治理的演进轨迹、主要特征和问题探讨》和王丹莉、武力的《外生力量、资源动员与乡村公共品供给方式的再探索——基于西藏61市干部驻村的问卷调查》,基于对西藏自治区基层调研的一手资料做了梳理、归纳和分析。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王胜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的“破”与“立”》,主要探讨了农村合作医疗的曲折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当代中国研究所徐轶杰的《新中国环境保护区域协作的先导:官厅水库水源保护工作初探(1972~1975)》、王瑞芳的《改革开放以来黄河中上游的水土保持》、段娟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回顾与思考》以及龙岩学院王连芳和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把增强的《生态学路径: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未来路向》,通过对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实证性研究,探讨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观点和思考。

  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既来自于对内改革的强力推动,也源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所创造的有利外部环境。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发展繁荣也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综合国力快速提升和对外交往愈益扩大,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逐渐进入深度磨合、调整适应的敏感时期。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格局、国际关系和外交战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积极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奋发有为地拓展周边外交,全方位推进发展中国家外交、多边外交和各个领域外交工作,不断完善外交总体布局。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对外开放战略,是符合时代发展和国家根本利益的战略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11

  本届国史年会这方面的论文主要有:洛阳理工学院牛建立的《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国从西方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系统研究了中国自1962~1965年从西方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背景、决策和项目实施情况以及由此取得的经验和产生的影响。当代中国研究所孙翠萍的《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回顾与思考》,着重研究了打破中美外交关系僵局、实现中日关系重大突破、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思想等外交战略调整及其对中国周边环境、国际关系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深入总结了其中的重要经验。黄庆的《中国发展伙伴关系外交的举措及意义——以中俄发展伙伴关系外交为例》,集中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俄罗斯建立伙伴关系的发展历程及其取得的成就和影响。叶张瑜的《改革开放以来中非教育合作与交流》,系统阐述了中国同非洲国家从互派留学生到发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深入分析了其对增进中非友谊和互信、发展中非友好合作产生的积极推动作用。任晶晶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外交的战略转型》,从贸易外交、金融外交、投资外交以及“一带一路”综合性经济外交战略的角度,阐释了中国经济外交的“双重转型”以及这一战略转型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历史性意义。王巧荣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南海政策》和黑龙江大学郭渊的《〈领海及毗连区法〉的制定及对中国海洋权益的维护》,分别阐述了中国南海政策的积极变化和《领海及毗连区法》的制定及其对维护中国海洋权益、加强海洋资源开发产生的重要影响。国防科技大学刘祖爱的《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集中阐述了中共十八大以来提出的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和强军梦,坚持以战斗力为标准,积极稳妥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做了深刻阐述,指出:“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1](p.22)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也需要国史研究工作者在扎实深入、高屋建瓴的学术研究基础上,提供有益的历史智慧、历史经验和历史借鉴。希望与会同志们在本届学术年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和加强改革开放史研究,科学总结和认识改革开放的历程和经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为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更加积极的努力与贡献。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页。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39~844页。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8页。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57页。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13页。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9页。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页。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8~9页。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05页。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67页。

  [责任编辑:郑珺]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