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十八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廖锋:从“消肿”到“重塑”
发布时间: 2019-12-16    作者:廖锋    来源:第十八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9-09-01
  字体:(     ) 关闭窗口

从“消肿”到“重塑”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陆军转型发展的回顾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防和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纳入国家改革开放的轨道,在编制体制、干部制度、训练方式、对外开放等各个方面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不断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在40年改革发展的征程中,人民解放军中历史最悠久且长期居于主体地位的陆军,经过6次大规模的精简整编,逐步由以传统步兵为主的“大陆军”转型为精兵合成的“强陆军”,为实现在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世界一流的现代化新型陆军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以“消肿”为中心,解决制约陆军发展的规模结构性痼疾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全军经过两年的整顿、恢复和发展,完成了军队工作思想上、组织上的拨乱反正,部队建设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随着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新时期。但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而出现的一些混乱状况,如:战斗部队与保障部队、机关直属单位的兵力比例失调,指挥机构重叠交叉、层次多,后勤保障体系庞杂,指挥调度不灵,机动不便;生活开支占军费比重相当大,部队武器装备无法加强与更新等问题[1],尚未得到明显改变。在全军高达603万的总员额中,陆军所占比例超过70%,但其中能实施机动作战的步兵、炮兵、坦克部队只有不到200万人,而各种保障部队却超过了100万人。规模结构比例严重失衡,“头重脚轻尾巴长”的问题十分突出。虽然中央军委在1977年12月决定继续落实1975年确定的精简整编方案,完成当时规定的精简整编任务,但因1979年2月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和对苏战备的需要,又对陆军作战部队进行了扩编。因而,改革开放初期人民解放军面临的最突出的规模结构性痼疾,就是机构的臃肿庞大和干部的严重超编,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和战斗力的提高。所以,“消肿”已然成为开启国防和军队改革发展之路的当务之急和不二选择。

  1980年3月,邓小平在集中讨论军队精简整编问题的中央军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发表《精简军队,提高战斗力》的讲话,强调指出:“我们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军队很臃肿。真正打起仗来,不要说指挥作战,就是疏散也不容易。……现在提出‘消肿’,主要是要解决军队机构重叠、臃肿,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级指挥不灵等问题。……军队要提高战斗力,提高工作效率,不‘消肿’不行。”[2]据此,军委决定从1980年第4季度开始进行以压缩编制员额,大力精简机关,压缩非战斗人员和保障部队为重点的精简整编。由此迈出了改革开放后陆军“消肿”的第一步。

  受历史发展传统和国家军事战略定位的影响,陆军长期在人民解放军中居于主体地位,并形成了以总参谋部代行陆军司令部职能、各大军区司令部兼陆军各战区司令部职能、陆军部队置于各级诸兵种合成指挥机关领导之下的大陆军指挥体制。因此,军队机构的臃肿庞大,从本质上说,主要是陆军体制编制存在问题的突出表现。而“体制问题,实际上同‘消肿’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要‘消肿’,不改革体制不行”[3]。当时,军委常委扩大会议对改革体制编制问题也进行了广泛讨论,并提出了一些大胆的设想,其中就包括改变大陆军体制,成立单独的陆军司令部的意见。但由于缺乏经验,加上各方面的条件不够成熟,认识上没有完全统一起来,甚至当时的军委领导人也认为:“我们总参、各军区就是办这个事情,可以起这个作用嘛,为什么搞重复机构呢?”[4]故此次精简整编主要着眼于“消肿”减人,对体制编制未作大的变动。[5]通过大力精简机关,裁并重叠机构,部分部队实行简编编制,精简沿海守备部队,撤消省军区独立师,将部分边防部队移交地方公安部门等举措,至1981年底,全军总人数被压缩到520万人,其中陆军总兵力减至270万人,比1979年减少了27%,占全军总定额的52%。[6]此次整编为陆军的改革发展开了一个好头。但由于没有触及体制编制的改革,在过去精简整编中多次出现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甚至增编大于减员的老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1982年7月,中央军委决定再次进行精简整编。在继续“消肿”的同时,以精兵、合成、平战结合、提高效能为原则,着重从军队的整体组织结构、领导指挥关系、各级职权的划分、部队的编组4个方面考虑体制改革问题。这也成为此后历次精简整编秉持的基本思路。根据中央军委批准下发的《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陆军第二次“消肿”的主要措施包括:将军委、大军区两级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领导机关缩编为总参谋部和大军区司令部的二级业务部门——炮兵部、装甲兵部、工程兵部,所属兵种部队大部分下放给陆军军代管;撤销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2个兵种,所属部队成建制集体转业;将担负内卫执勤任务的部队同实行义务兵役制的武装、边防、消防警察统一组建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到1983年12月,全军总人数缩减到420万,其中陆军精简了17.5%。陆军师中有43%实行满员编制,其余均为简编师。[7]

  为加速推进军队的“消肿”,中央军委于1984年10月25日至11月2日召开座谈会,研究提出了把全军总员额减到300万的方案。对此,邓小平表示:“即使战争爆发,我们也要消肿。肿,就是表现我们指导战争的能力不高。不消肿就不能应对战争。……减到三百万,一是必要,二是没有风险。我希望用两年、三年的时间实现这个决策。”[8]经过周密的部署和准备,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于1985年7月11日批转了《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震惊世界的中国百万大裁军由此启动。作为此次精简整编的重点,陆军第三次“消肿”的力度非常大,有1/4的建制单位被撤销,包括4个大军区、18个军级指挥机构(11个陆军军部、1个守备区、1个要塞区、2个警备区、3个省级军区)和90个作战师(38个陆军师、26个守备师、25个炮兵师、1个工程兵建筑师),编制人数减少了23%。到1987年,全军的总员额下降到323.5万人,其中陆军减为152万人,占全军的比例首次降至47%。[9]

  1995年12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九五”期间军队建设计划纲要》。按照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在军事斗争准备上,由准备打赢一般条件下局部战争向准备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转变。在军队建设上,逐步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的要求,中央军委于1996年1月下发《“九五”期间军队组织编制建设计划》,从继续压缩规模、精简机构入手,裁减员额50万,为实现“精兵、合成、高效”创造条件。陆军的第四次“消肿”分为两个阶段进行。1996年1月至1997年11月为第一阶段,在精简军以上机关、直属单位和部分保障部队的同时,将14个乙种步兵师移交给武警部队,改编为武警机动师。1998年5月至1999年12月为第二阶段,为达到精简员额、收缩摊子、优化结构的目的,撤销了陆军第28、64、67集团军军部和7个兵种旅;将25个步兵师和2个坦克师缩编为步兵旅和装甲旅;7个步兵师、1个炮兵旅和2个高射炮兵旅转隶省军区系统,改编为预备役部队;1个步兵师转隶海军,改编为海军陆战旅。由此,陆军集团军减少为21个,精简幅度为18.6%。

  2003年6月,中央军委决定进一步对军队体制编制进行调整,在两年内再裁减军队员额20万,压缩规模,改革体制,优化结构,调整编组,完善制度,从编成结构上提升军队战斗力。在陆军的第五次“消肿”中,陆军第23、24、63集团军军部以及6个步兵旅、3个装甲旅被撤销,7个步兵师、4个炮兵师缩编为步兵旅、炮兵旅;3个炮兵旅、3个高炮旅、1个反坦克旅改编为预备役部队。陆军集团军数量减为18个。此后的10年,陆军的改革主要侧重于作战部队合成体制的调整完善,在规模上没有大的变动。2009年1月,中国政府宣布:中国陆军已由单一兵种发展成为诸兵种合成的现代陆军,成为既能独立遂行作战任务又能与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实施联合作战的强大军种。[10]2013年4月,中国政府公布陆军机动作战部队的人数为85万。[11]

  2015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由此,陆军迎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六次“消肿”,也是最具革命性的改革。通过军队领导指挥体制、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体系的重塑,长期实行的总部体制、大军区体制、大陆军体制宣告终结。至2018年3月,基本完成精简任务,陆军原有的18个集团军调整组建为13个集团军并授予了新的番号,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始了新的征程。

  二、以“合成”为中心,持续推进陆军作战部队体制编制的改革和优化

  改革开放以前,陆军作战部队的体制编制基本延续着以“三三制”原则为基础,以步兵师、团为主体的建制结构,即陆军军辖3个步兵师,陆军师辖3个步兵团,队属特种兵的数量很少(一般在军、师两级编有直属地炮、高炮、坦克团)。炮兵、装甲兵、工程兵的独立兵种部队均归军委、大军区两级兵种指挥机关建制领导,不在陆军军的编成之内,战时才作为配属部队。所以,陆军军基本上属于单一步兵构成的战役战术兵团。

  在1982年的精简整编中,为提高陆军军的合成化程度,增强部队的整体威力和独立作战能力,在体制编制上进一步减少了陆军军、师建制内的步兵数量,继续扩大各特种兵的比例,并在北京军区陆军第38军、沈阳军区陆军第39军、武汉军区陆军第43军进行编组合成集团军的试点,为全军体制编制改革蹚路子,并提供战备训练、后勤保障等方面的经验。

  1985—1987年进行的百万大裁军,同步进行了精简与体制编制的改革。既在“消肿”方面成效显著,更在陆军体制编制的改革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即将保留下来的24个陆军军改编组建为合成集团军。每个集团军建制内除辖3至4个步兵师外,将原大军区所属独立装甲兵全部、预备炮兵和工程兵大部编入集团军,与原军属兵种部队统一整编为集团军属坦克师(旅)、炮兵旅、高炮旅、工兵团、通信团,实行以队属兵种部队为主的体制。使得建制内专业兵种数量首次超过了步兵,炮兵的数量居第一,装甲兵成为主要突击力量。集团军的火力、突击力、机动力、防护力和快速反应能力都超过了原陆军军。这是陆军改革发展进程中迈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一步。

  1988年6月17日,中央军委颁发《关于加快和深化军队改革的工作纲要》,针对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对进一步深化军队改革作了具体部署。在此后的6年中,陆续对陆军作战部队的体制编制进行了多次调整、完善和优化。

  一是调整修改机械化集团军编制。从1985年7月开始执行“机械化集团军试验编制”的陆军第38、39集团军,由于装备、训练、编制、保障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部队缺装多、不配套,以致这两支全军最现代化的部队在5年时间里都没有形成综合战斗力。经过认真充分的调查研究,总参谋部于1991年对机械化集团军及所属机械化步兵师、坦克师的编制进行了调整修改[12],使之更符合部队改革和装备发展的实际。

  二是将战区直属独立兵种部队转隶集团军建制领导。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八五”期间军队建设计划纲要》和《“八五”期间军队体制编制调整精简总体方案》的要求,于1992年10月将大军区直辖的预备炮兵师、旅和工兵团、舟桥团、防化团、反坦克团等全部转隶集团军建制领导。

  三是调整边海防守备部队体制编制。1985年精简整编后调整组建的守备师、旅分别隶属于陆军集团军和沿边、沿海守备区、警备区、省军区。1990年,将部分守备师、旅缩编转隶省军区建制。1992年,又将大部分守备师、旅撤销,以部分守备部队改编组建海防师、旅和边防团,统一归沿海、沿边省军区建制领导。

  四是开始组建新技术兵种部队。随着武器装备的改善和加强,将陆军第38集团军高炮旅改编为陆军第一个防空旅;陆续组建4个陆军航空兵直升机团和1个集团军陆军航空兵大队;在部分大军区组建了电子对抗团和特种侦察大队等。

  1998年初,中央军委和总部在研究“九五”期间军队体制编制第二步调整改革方案时,首次提出将部分陆军集团军改为军旅营体制的设想,以及成立陆军部,改变大军区职能的意见。[13]这是陆军体制编制的又一次重大调整,其目的是进一步优化陆军作战部队的分类编成,减少层次,突出重点,加强合成,逐步实现小型化、轻型化、多样化,确保应急机动作战部队齐装配套,形成整体作战能力。据此,陆军第20、27、40集团军被首批改建为旅团制轻型集团军,对27个师进行了“师改旅”改编。新编成的旅作为独立作战单位,由传统的师、团、营、连4级金字塔状垂直指挥体制转变为旅、营、连3级扁平化网络指挥体制,规模较小,机动能力强,合成程度高,便于快速机动和跨区支援作战。同时,对重点建设部队逐步换装,将坦克师(旅)全部改为装甲师(旅),改编组建了陆军第一个轻型机械化步兵师、第一个两栖机械化步兵师、第一个轻型机械化步兵旅、第一个陆军战术导弹旅,将3个集团军高炮旅改编为防空旅。进入21世纪后,陆军加速现役主战装备的更新换代和信息化改造,致力于建设精干合成、灵敏多能的新型陆战力量。2000年10月,总参谋部颁发《陆军军旅营体制部队试行编制表》,陆军野战部队进一步缩小了规模,优化了编组,在加强合成和多样化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14]但遗憾的是,成立陆军部和改变大军区职能的意见没有被接受,致使这一具有前瞻性的设想延迟了17年才得以实现。

  2003年12月裁军20万后,陆军集团军部队的编制构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建制内机械化部队得到扩大,原由大军区指挥的陆航直升机团、电子对抗团、特种大队等高技术部队也转隶给重点集团军,合成程度进一步增强。2006年7月,陆军集团军开始执行新的编制表。陆军的立体机动作战能力、联合作战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电子对抗能力、野外生存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此后的10年间,为实现军队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双重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提高陆军空地一体、远程机动、快速突击和特种作战的能力,陆军的体制编制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优化。2011年12月和2013年12月,陆军集团军体制编制又先后进行了两次调整,将部分装甲师、步兵师、炮兵师分编为装甲旅、机械化步兵旅、步兵旅、山地步兵旅、特种作战旅、炮兵旅、远程火箭炮兵旅,陆航直升机团、特种作战大队(团)、电子对抗团扩编为旅,大大加快了陆军航空兵、轻型机械化部队和信息对抗部队的建设步伐,为陆军进行力量重构、结构重组、体系重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以“重塑”为中心,打造现代化陆军作战新锐精兵

  党的十八大以后,陆军围绕实现强军目标积极作为,加快了由区域防卫型向全域机动型转变的步伐。2015年9月开始启动的裁军30万的军改,是关涉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整体性、革命性变革。陆军在这轮改革中,以“重塑”为中心,从体制编制到规模结构,都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完成了换羽新生的转型。

  根据中央军委印发的《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意见》和《领导指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在领导指挥体制和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方面,彻底改变了长期实行的总部体制、大军区体制、大陆军体制,形成了军委——军种——部队的领导管理体系和军委——战区——部队的作战指挥体系新格局。2015年12月和2016年1月,新设立的陆军领导机构和五大战区陆军领导机构首次出现在人民解放军的建制序列中。

  2016年4月,中央军委颁发《军队建设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军队要如期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目标,基本完成国防和军队改革目标任务,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打下更为扎实的前进基础。未来5年,军队主要领域发展指标要取得较大突破,关键作战能力要实现大幅跃升,整体发展布局得到明显优化。2017年4月,陆军作战部队在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方面按照新的体制编制方案进行了建制序列的统一调整。新组建的13个集团军分别隶属各战区陆军建制(东部战区陆军辖第71、72、73集团军,南部战区陆军辖第74、75集团军,西部战区陆军辖第76、77集团军,北部战区陆军辖第78、79、80集团军,中部战区陆军辖第81、82、83集团军);原步兵师(旅)、装甲师(旅)均改编组建为合成旅,成为集团军作战力量的主体,同时新组建了空中突击、工程防化、勤务支援、情报侦察、信息保障等新质作战力量和边防、海防旅。至此,以精锐合成作战力量为主体的陆军一体化联合作战体系基本形成,新时代中国陆军组织形态的现代化已见端倪。

  (作者为中共安徽省淮北市委党校副教授)

  [1]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6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50页。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4、285页。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7页。

  [4] 《张万年传》(下),解放军出版社2011年版,第138页。

  [5] 《张震回忆录》(下),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265页。

  [6] 《中国人民解放军》(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7] 《中国人民解放军》(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8]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2页。

  [9] 《中国人民解放军》(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第13页。

  [10] 《国务院新闻办发布〈2008年中国的国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网,http://www.mod.gov.cn/affair/2011-01/06/content_4249949.htm。

  [11] 参见《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416/c70731-21153669-2.html。

  [12] 《刘华清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第615、617、619页。

  [13] 《张万年传》(下),解放军出版社2011年版,第152、137、138页。

  [14] 《张万年传》(下),解放军出版社2011年版,第154页。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