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十八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袁周 刘鹏:改革开放40年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发展
发布时间: 2019-12-16    作者:袁周 刘鹏    来源:第十八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9-09-01
  字体:(     ) 关闭窗口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40年历程。40年风雨激荡,40年铸就辉煌。横跨两个世纪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无限生机,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篇章。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人民军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40年来,人民军队始终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先后围绕“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实行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围绕“打得赢”“不变质”两个重大历史课题和“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保障有力”军队建设总要求,实施科技强军战略,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围绕“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战略任务,积极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围绕“努力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目标,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一、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实行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的变化,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对世界战略形势、新时期中国国情、现代战争特点和军队建设的现状进行深刻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形成了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人民军队以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成功开创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

  科学判断时代主题,人民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现战略性转变。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基于对当时世界格局和战争形势的判断,在战略指导思想上立足于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人民军队也处于高度戒备的临战状态。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形势和国际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1]。国际国内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的变化,要求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随之发生转变。1985年五六月间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作出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策,即从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准备状态转到和平时期建设轨道上来,要求充分利用大仗打不起来的这段和平时期,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走精兵之路,抓紧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以现代化为中心的根本建设,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增强军队在现代条件下的作战能力。

  改革体制,精简整编,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1985年6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作出减少军队员额100万的决策,通过了《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改革体制、精简整编的根本目的,是要逐步把人民解放军建设成为一支机构精干、指挥灵便、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反应快速、效率很高、战斗力强的精兵。1985年开始的百万大裁军,将大军区数量由原来的11个调整为7个。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和各大军区机关都在原定额基础上精简近一半。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合并为国防大学,撤并部分其他院校。保留陆军的军统一整编为集团军,将装甲兵部队全部,炮兵、高炮部队大部及部分野战工兵部队编入陆军集团军序列,有的增编了电子对抗分队,有的还组建了陆航团。陆军集团军的组建,是人民解放军建设现代化合成军队的重要一步。

  确立军队建设总目标,推动人民军队全面建设取得重要进展。1981年9月19日,邓小平在“华北大演习”的阅兵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军官兵发出了“必须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2]的号令,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总目标。以这一总目标和总任务为指针,人民军队全面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思想政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1987年1月,中央军委作出《关于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地位和指导思想,提出加强以思想、纪律为重点的思想教育等8个方面的内容。1990年1月,中央军委颁布《军队基层建设纲要》。各地各部队广泛开展了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活动,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发展为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1988年7月,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这一《条例》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官服役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干部暂行条例》构成新时期人民军队干部制度的基本框架,是人民解放军向正规化建设迈出新步伐的重要标志。1988年9月14日,中央军委授予17名军官上将军衔。10月1日,人民解放军正式实施新的军衔制度。全军更换新的制式服装。

  适应战略性转变要求,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1975年,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邓小平明确提出:“要把训练放在战略问题的一个重要位置上。”[3]1977年,邓小平再次强调:“军队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4]1983年10月,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联合召开全军教育训练改革座谈会,总结了前段时间部队训练的经验做法,明确了教育训练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教育训练改革的基本任务和要求。翌年1月,中央军委批准颁发三总部《关于全军教育训练改革的若干问题》,对全军教育训练的深入改革作出了具体规定和部署。全军部队按照现代化战争的要求,采取从单兵训练到分队训练、再到合同训练逐步提升的改革步骤,形成了逐级训练、逐级合成、逐级形成战斗力的训练内容体系,有效提高了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全军上下掀起了教育训练改革的热潮。

  自卫还击作战,在保卫国家领土主权斗争中作出新贡献。在中越边境,继1984年收复老山后,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老山坚守防御作战。1988年3月14日,人民海军舰船对窜到我赤瓜礁海区进行挑衅的越南海军舰船进行还击。这些自卫还击作战,保卫了我国领土主权完整,维护了国家尊严,展现了人民解放军威武之师的形象。

  二、立足“打得赢”“不变质”两个重大历史性课题,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战略格局剧烈变动,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国际战略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新军事变革方兴未艾,信息化战争形态初露端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江泽民担任中央军委主席后,顺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趋势,主持制定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紧紧抓住“打得赢”“不变质”两个重大历史性课题,对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相继作出一系列战略规划和部署,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人民军队认真贯彻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在改革中不断迈出新步伐。

  提出“打得赢”“不变质”两个重大历史性课题。1997年底,军委主席江泽民强调指出:对新时期的军队建设,有两个最重要的问题,需要始终加以关注:一个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军能不能跟上世界军事发展的趋势,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战争;一个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我军能不能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革命军队。两个历史性课题的提出,是对新时期我军建设主要矛盾和任务的深刻洞察和准确把握,抓住了军队建设带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确立了新时期军队建设的大方向。

  明确新时期人民军队建设的总要求。1990年12月,江泽民在全军军事工作会议上提出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总要求,即全军部队要做到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这个总要求言简意赅,涵盖了新时期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内容,概括了战斗力的基本要素,成为实现新时期军队建设总目标所必须遵循的行动准绳和纲领,对全军尤其是领导机关、领导干部通盘筹划和推进人民军队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制定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海湾战争爆发后,江泽民三次参加关于海湾战争的研讨会,提出要看清国际形势的变化,研究将来的战争究竟怎样打,下大气力发展国防科技,通盘考虑国防和军队建设问题。1993年1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军事战略上实行重大调整,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5]这一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抓住了军队建设的主要矛盾,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指明了发展方向。200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又提出了军队建设要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任务,以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思路。

  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各项建设的首位。1995年5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修订《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为开展军队政治工作提供了基本法规。1999年7月,全军政治工作会议通过《关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成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人民军队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制定颁布《军队党委工作条例》和《党支部工作条例》,严格执行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不断强化官兵的军魂意识,确保同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高度一致。全军广泛开展“四个教育”、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主题教育,使全军官兵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保持坚强的革命意志和旺盛的战斗精神,保证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的各项任务的完成。1998年7月,党中央果断作出军队一律停止经商活动的重大决策,消除了很多隐患,对于维护军队良好形象、促进军队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1992年下半年至1994年底,全军体制编制进行了初步调整精简。1995年12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通过《“九五”期间军队建设计划纲要》,明确提出科技强军战略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思想,即在军事斗争准备上,由准备应付一般条件下局部战争向准备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转变;在军队建设上,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要求重点加强国防科研,改善武器装备,提高官兵的科技素质,建立科学的体制编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是对人民军队建设新模式的确定。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宣布中国在80年代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的基础上,将在3年内再裁减军队员额50万。通过精简和调整,陆军部队的比重下降,海军、空军、第二炮兵部队的比重上升,向合成和小型化、轻型化、多样化的方向迈进了一步。装备管理体制和后勤保障体制初步理顺。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初步达到了精减员额、收缩摊子、优化结构的目的,为进一步实现“精兵、合成、高效”创造了条件。

  探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军事训练新路子。1995年7月至1996年3月,人民军队在东南沿海地区组织系列军事演习,探索高技术条件下联合作战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既锻炼和检验了部队的作战能力,同时对遏制“台独”分裂势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1997年,沈阳军区某集团军开展高技术条件下“以劣胜优三两招”活动,这是新时期群众性科技练兵的雏形。1998年9月,总参谋部在沈阳军区某集团军举办全军运用高科技知识、普及深化训练改革成果的集训活动。2000年10月,总参谋部在四个地区联合进行科技练兵成果交流活动——“砺剑——2000”演习,这次演习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侦察传感技术、电子对抗技术、仿真模拟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演练和检验新的作战思想、武器装备和训练方法,交流全军部队科技练兵的最新成果。这是1964年大比武以来演练层次最高、运用技术最新、涉及范围最广的全军性军事训练成果交流活动,标志着人民军队军事训练的组织形式和方法迈出了历史性的新步伐。

  三、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共中央准确把握新世纪新阶段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深刻揭示军队力量建设与运用应遵循的基本指导规律,推动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发展,形成了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提出了“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6]的现代化建设战略任务。人民军队在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各领域的建设取得巨大进步,有效履行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

  围绕“三个确保”时代课题,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确保军队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确保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确保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是新形势下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时代课题。2003年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后,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及时印发《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意见》,推动全军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步步深入,扎实推进。2003年12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再次修订《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2008年12月,胡锦涛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2009年3月,总政治部印发《关于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工作意见》,进一步拓宽了政治工作的服务保障领域和功能。

  根据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推进军事训练改革创新。着眼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积极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2006年6月,全军军事训练会议作出《关于加强新世纪新阶段军事训练的决定》,对军事训练创新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此后,总参谋部颁发《关于加强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的意见》,2008年,颁发新的《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2012年5月,颁发《基于信息系统集成训练指导纲要》,对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进行具体规范和指导。全军成功组织了一系列重大联合战役、战术训练和演习。2007年,举行“砺剑——2007”复杂电磁环境下联合火力打击研究性演练。2009年8月举行的“跨越——2009”,组织沈阳、兰州、济南、广州四大战区各一个师进行远程机动和对抗性演练,开启了大规模跨区远程机动训练的序幕。在2011年3月召开的全军深化军事训练改革会议上,进行了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网上对抗演练,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十多个训练基地和全军数十个作战单位同台对抗。

  着眼推进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和有机融合,加快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发展。2010年,中央军委印发《军队信息化建设发展路线图(2010—2020)》,提出了2020年前信息化建设的5类28项能力和5个方面的重大建设及实现路径。坚持以信息化为方向,加强现有武器装备改造和管理,基本建成以第二代为主体、第三代为骨干的武器装备体系,大批高新技术装备快速进入序列。陆军形成以直升机、装甲突击车辆、防空和压制武器为骨干的陆上作战装备体系;海军形成以新型潜艇、水面舰艇和对海攻击飞机为骨干的海上作战装备体系;空军形成以新型作战飞机、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为骨干的制空作战装备体系;第二炮兵形成以中远程地地导弹为骨干的地地导弹装备体系。

  深化联勤保障体制改革,全面建设现代后勤。2004年7月起,在济南军区启动大联勤试点体制;2007年4月起,大联勤体制编制在济南战区正式施行,后勤保障体制在实现三军联勤的基础上,正朝着三军一体化的目标稳步前进;加快军民融合,后勤保障社会化逐步推进;加大基础设施和边海防部队建设投入,提高军人工资津贴标准,完善住房、医疗、保险等保障,推广军人保障卡系统,换发新式军装。

  探索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动方式,开展非战争军事行动。新世纪以来,人民军队执行任务种类之多、用兵规模之大、出兵频率之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少有的。积极参加抗击“非典”、南方低温雨水冰冻灾害、汶川和玉树地震、舟山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等抢险救灾行动,圆满完成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首都阅兵,以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安保支援等重大任务;2011年二三月间,因利比亚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派出海军“徐州”舰和空军4架大型运输机,参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撤离海外公民行动;积极参加和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参加了西部大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地方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重大工程和重要工作。

  四、努力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也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着眼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亲自谋划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引领全军官兵开启强军兴军新征程,形成了习近平强军思想。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人民军队重整行装再出发,实现了政治生态重塑、组织形态重塑、力量体系重塑、作风形象重塑,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贯彻政治建军方略,确保人民军队建设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建军是我军的立军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和中央军委高度重视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和掌握部队的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2014年10月,习近平亲自决策到古田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集中研究解决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军队的重大问题,鲜明提出军队政治工作的时代主题,强调要把四个带根本性的东西牢固立起来,对强军兴军作出新的“政治擘画”。全军和武警部队坚定自觉地贯彻新形势下政治建军方略,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续深入固信念铸军魂,强化维护核心、看齐追随的政治自觉,着力培养“四有”新人、锻造“四铁”部队,确保了人民军队建设始终沿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阔步前进。

  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国防和军队改革实现历史性突破。2015年11月24日,中央军委召开改革工作会议,习近平发出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伟大号召,开启了人民军队历史上一场整体性革命性变革。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实现历史性变革,按照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总原则,成立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把军委机关由4个总部改为15个职能部门,调整组建新的军委纪委、新的军委政法委等,调整组建军委审计署,把7大军区调整划设为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5大战区,完成海军、空军、火箭军、武警部队机关整编工作,组建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和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成立联勤保障部队、组建联勤保障基地和联勤保障中心。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进一步调整优化,2016年12月2日,中央军委召开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工作会议,推出一系列解决结构性矛盾的重大改革举措,推动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迈出构建中国特色军事力量体系的关键一步。2017年4月,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全军调整组建84个军级单位,18个集团军调整重组为13个。2017年7月,新调整组建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部队转隶交接和整编工作有序推进,人民军队规模更精干、编成更科学、布局更优化。

  大力推动科技兴军,加快人民军队建设向质量效能型和科技密集型转变。建立形成国防和军队科技创新的顶层架构,结合领导指挥体制改革,成立军委科技委,专门负责拟制国防科技发展战略、政策法规、规划计划并监督实施;把科技兴军纳入国家战略布局统筹谋划,结合贯彻军队发展“十三五”规划,找准目标、路径、重点和突破口,研究制定科技兴军的路线图、施工图。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国产航母、新型驱逐舰等大国重器捷报频传,海军主力战舰以“下饺子式”的速度更新换代,歼-20、运-20等新型战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列装部队,东风系列战略导弹大大提振人心,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发展进入“快车道”。军地科技资源共享格局初步形成。2017年4月,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公开发布共用技术和领域基金指南,涵盖60亿元订单、1000余条项目、2000余个机会,开放竞争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深入推进依法治军,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我们党坚持把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作为建军治军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方针贯彻落实到部队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着力构建完善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大力提高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强化权力运行监督,推动实现治军方式“三个根本性转变”,人民军队依法治军的理念与实践进入一个崭新阶段。2015年2月,中央军委印发《关于新形势下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决定》,人民军队法治化建设进入“快车道”。全军上下纠建并举,完善立法机制,提高立法质量,陆续出台《关于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的意见》《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暂行规定》《严格军队党员领导干部纪律约束的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规范基层工作指导和管理秩序若干规定》《厉行节约严格经费管理的规定》等一系列法规制度,为强军兴军提供了坚实的法规制度保障。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习近平着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出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并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加以推进,搞好顶层设计和战略筹划,推动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国防实力与经济实力同步发展。2016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2017年1月,成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从国家层面推进军地重大改革任务,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加快推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军民融合,改革国防科研生产管理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政策制度,军民融合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程度更深。特别是军队社会化保障改革深入推进,全军驻大中城市约60万官兵的饮食保障实现社会化,远离军队保障体系单位约20万官兵就医实现社会化保障。

  (作者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军政训练系副主任、副教授,作者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讲师)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4页。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4页。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页。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0页。

  [5] 《江泽民文选》,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版,第290页。

  [6] 《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2年版,第37页。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