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基本历史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曾经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然而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四大基本问题。这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对这些的解决,产生了四大理论形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四大理论形态不断开辟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花更加鲜艳,使中国社会发生越来越深刻的变化,并一步一步指引着中华民族向着更加壮丽的巅峰迈进。
一、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处于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两个相互联系的重大历史课题是: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如何根据国际国内条件的变化和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确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上述两个重大问题的核心即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相结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78年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始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这时,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又突出出来。1957年后长期“左”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促使人们不能不深思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怎样运用这一理论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从中国国情出发,究竟应确立什么样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这一“基本结论”,可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一轮的标志,是“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宣言书。在实践的基础上,邓小平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逐步形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制的科学体系。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著名观点,并使这一伟大思想逐渐成为全党的共识,解决了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上一个长期争论不休而又莫衷一是的问题。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精神,进一步把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确立下来,这是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伟大科学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为邓小平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伟大里程碑。
比较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我们会发现:由于形成的历史条件不同,承担的历史使命不同,即由历史性、时代性的特点所决定,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就不仅仅是在一些个别问题或具体论断上的继承和发展,而是整体上的推进,所以,我们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十五大报告在论述“新阶段”时,从总体上讲了四个“新”:新境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新水平——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新判断——做出了一系列新的科学判断;新体系——形成了新的科学体系。这四个“新”归为一个“新”,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到了新阶段,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完成了从社会主义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
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之无愧的,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还是初步的,对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是初步的,它没有穷尽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只是为人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开辟了正确的道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江泽民强调指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形态,揭示了新形势下执政党建设的规律,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当我们跨入21世纪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面对新世纪、新时期、新阶段,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我们党又面临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历史性重大课题。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对这一重大历史性课题的理论回应: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是孤立的“三句话”,也不是几个观点的简单组合,而是有其系统的科学体系所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许多内容,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两大问题,以党建理论为主体,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为基本内容,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核心,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把党的先进性与社会主义优越性结合起来,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是一个系统的统一的整体,体现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统一、历史规律和人民主体地位的统一、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统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近13年来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绝不仅是单纯回答党建问题的一种学说,而是从党建破题,在深刻回答“建设一个什么党,如何建设党”这个重大问题的同时,也在更深层次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从而把对党的建设的认识进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崭新水平;深刻地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科学认识,体现了三大规律的高度统一。具体而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执政党执政的规律及其内在联系,深刻揭示了党的先进性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在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过程中,也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因此,十六大报告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并列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把它的意义定位于不仅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而且是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继承,更是对它的重大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以及当今的时代特点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在哲学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进性要求,指出要以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使我们党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民性要求,主张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崇高价值取向。在政治经济学方面,它以关于先进生产力理论和劳动价值理论,特别是以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制度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要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进步的社会,制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把增进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把谋求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这是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道路问题的新的理论创新。在党的建设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先进性作出了新概括,对党的建设目标作出了新构想,对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作出了新阐述,对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新要求,从而为我们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活力,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但是,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将随着时代和各国具体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集中全党的智慧,科学总结我们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以新的思想、观点、论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从而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因此,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并明确规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对我们国家、我们党的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它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它利于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统一行动。
三、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理论形态,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扩展理论视野,不断作出理论概括,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进入21世纪后,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逐步加深,大国关系深刻变动,世界力量对比继续变化。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导致一些国家出现了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以及高增长下的两极分化、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经济增长并没有给广大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未能实现持续的增长和真正的发展。世界发展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为历史根据、汲取了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和借鉴了国外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和内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相互联系的整体,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域、各个方面,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等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
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理论。科学发展观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坚持和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指导我们推进发展的根本方法,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科学发展观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发展布局、发展动力、发展目的的认识,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实践发展的需要,顺应了广大人民的心愿,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个理论形态,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进行谋篇布局,在不断推进“四个伟大”的实践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根本上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开启和引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新发展,引领着也必将有力指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新时代呼唤并催生新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从理论渊源、历史根据、本质特征、独特优势、强大生命力等多方位多角度作出了深刻回答,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社会主义。对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以一系列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观点,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这些思想观点,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重大创新、重大发展,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建设路径,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有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又有实践的总结与发展,既有立足于发展全局的宏观认识,又有着眼于操作层面的具体部署,既有浑厚的历史底蕴,又有丰富的时代内涵,是高度的政治性、理论性、系统性与针对性、指导性、贴近性的有机统一,贯穿着马克思主义观点和党性原则,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芒,充满着合党心、顺民意、鼓士气的巨大感召力,体现了新时代的中国自信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自信和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担当,顺应了当今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了全体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顺应了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对指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已经并将继续在全党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使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梦想不懈奋斗。
(作者为北京物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