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外交政策的演变:海外视角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Foreign Policy: View from Abroad
[俄罗斯]德米特里·萨夫金(Savkin Dmitry)
德米特里·萨夫金,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理工大学副校长、贝尔加金砖学院院长。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外交政策继续贯彻执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外交领域里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继续与时俱进,提出了新的外交指导理念,从而更好地承担起了世界领导者的角色。
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已经变成了世界主要强国之一,并且正在逐步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经济体。想要了解中国传统外交政策的演变,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当代中国外交政策的背景。
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给各国政府带来了许多问题,尤其是那些利用外国劳动力获取最终产品的国家。这一情况致使某些国家采取了非常不健康的单边贸易限制、禁令和其他类型的保护主义做法。例如,美国施加限制,提高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目的是迫使中国改变美国口中所谓的“不公平贸易做法”。又如,日本最近对韩国实施的限制。
不同的国际价值观和体系使得多边协作与合作变得愈发困难。现有制度无法应对技术进步和全球化以及其他跨国力量带来的复杂变化。例如,黑客攻击对民用基础设施和金融系统造成的损害有时可能比传统常规武器造成的损害还要大。这就意味着,各国需要重新分配他们在新型国防方面的军事支出。
随着世界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新出现的问题正在挑战传统的全球治理机制,比如气候变化和数据治理。新兴技术正在改变社会和经济体的运行方式,而传统的全球治理制度无法对此类技术加以适当监管。许多全球治理组织都致力于处理同样的问题,但它们的观念、目标和能力往往相互冲突。
1989年9月4日,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指出:“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过去几十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奉行邓小平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这一观念。一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就实际效果来看,这些原则促进了以“睦邻友好关系”为重点的外交政策,目的是防止外部不稳定。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采取了更为积极的外交政策。在短短5年当中,中国就主办了5次重要的首脑会议: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2014年5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峰会(2014年11月)、G20杭州峰会(2016年9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7年5月)和第九届金砖国家峰会(2017年9月)。在此过程中,习近平在中国的外交政策领域引入了几个新的理念,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大国关系、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
2013年6月,习近平在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共同会见记者时的讲话中指出:“双方同意,共同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相互尊重,合作共赢,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国际社会也期待中美关系能够不断改善和发展。中美两国合作好了,就可以做世界稳定的压舱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这种“新型大国关系”意在加强两国在国际事务和全球问题上的合作与协调。
2014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是以中国外交的独特性为基础,这种独特性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
2015年9月,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且,中国也在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落实,为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贡献力量。
由此可见,中国不断扩大的全球足迹和想要更加深入地融入国际体系的愿望正在改变全球治理格局。中国外交政策的现代化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机会。在中国启动外交政策现代化进程,以期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新倡议之前,那些呼吁在世界政策中体现正义并且获得尊重的较小国家,缺少一个像现在中国这样的国际仲裁者的支持。
与其他大国和地区参与者在经济方面的相互依赖,最近已经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地的政策制定者似乎在工作中想当然地认为,紧密的经济联系自然会导致紧密的政治联系。但是中国与美国、日本和另外一些国家的关系证明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一直在现有全球体系内认真工作。然而,现在的问题是,鉴于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中国未来是将继续融入现有的体系,还是试图建立自己的全球治理规则和规范。
回顾过去,中国从未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但近年来,中国倡导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绸之路基金,这三个多边金融机构的授权资本总额超过2000亿美元。与此同时,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是一项规模巨大、史无前例的计划,以期在广阔的欧亚大陆上提高互联互通。
不过,与在美国霸权下建立的传统全球金融机构相比,由中国主导的机构还不够全面。尽管如此,仍有许多西方观察家感觉受到了威胁,例如,他们认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在破坏由西方主导的世界银行的自由议程。然而,在治理风格、结构、资源获取和操作实施方面,亚投行表现出了与世界银行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尽管亚投行可能会削弱美国的领导地位,但它并没有违反多边投资银行最基本的规则。所以说,中国并非主张完全放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而是寻求对这一体系进行改革。
中国的外交政策可以用“过渡”一词来形容,这与中国政治精英和专家对本国的自我认知密切相关。与此同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一个正在向世界强国转型的大国。它仍然发挥着区域大国的作用,并在国际关系方面与其他区域大国运行地方双边制度。但是,“一带一路”倡议首次提出了涉及甚至超越欧亚大陆的一体化项目,并且这一尝试大获成功。
作为一个区域国家,中国正在试图建立区域安全机制(其中一些已经实现制度化,比如上海合作组织),并在区域内发挥调解作用(比如,朝鲜半岛问题和最近的日韩会谈)。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经验。作为一个新兴大国,中国寻求与其他对现状不满的大国缔结同盟和建立伙伴关系,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金砖国家的组成(巴西、俄罗斯、中国、印度、南非)。
作为世界大国的一员、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二十国集团成员,中国提出全球议程,分担全球责任。
在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不会是一个接受世界现状的大国,它将继续提出新的观念和倡议,从而使世界秩序更加公正。“一带一路”倡议也是中国为实现自我认知而采取的现代化战略。近来,随着中国公司在“一带一路”倡议的保护下取得成功,越来越多的华侨回到中国,就职于中国的大学、医院、研发中心和工业园区并将他们的经验带回这个国家,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